笔趣阁 > 穿越小说 > 大明重兴 > 第27章 币制
    朱由检独自坐在南书房中,拿出《大事记》,就是他用埃及语记录的有关后世历史和科技的书册。闲着时朱由检为它取了一个大事记的名字,一个多月了,停停写写的总字数也超过了6万字了。

    他拿出来也是为了看看有没有办法,解决朝廷的财政问题,毕竟太阳底下无新事。当他看到民国的历史时,他感觉思路一清。

    因为他看到袁世凯的记载,由此想到了袁大头。当然这不是说袁世凯的脑袋有多大,而是指的民国时期主要的流通货币之一。

    因为当时满清朝灭亡之后,北洋政府鉴于当时铸币、纸币十分复杂,流通的中外货币在百种以上,规格不一,流通混乱,折算繁琐,民众积怨,同时也想借助货币改制以解决军费问题,便决定铸发国币。

    于是北洋政府在民国三年(1914年)二月,颁布《国币条例》十三条,国币中的主币是1元银元,其重量是库平纯银6钱4分零8毫(6.408钱),材质是银占89%,铜占10%,锡占1%,一枚成品银元的重量是7钱2分。

    规定国币种类有银币4种(壹圆、中圆、贰角、壹角)、镍币一种(五分)、铜币五种(二分、一分、五厘、二厘、一厘)。正面镌袁世凯侧面头像及发行年号,背面铸嘉禾纹饰与币值。

    由于这些铸币币型规整,图案新颖,有明确的重量和成色,容易识别,因此很快就被老百姓接受,并迅速在全国的范围内流通,成为流通领域的主币。因币面镌刻有袁世凯头像,所以在民间被人们戏称为“袁头币“或“袁大头“。

    “袁大头“的铸造跨度从1914年至1951年,总发行量超过7.5亿枚。它的铸造时间之长,发行量之大说明了它的成功。

    朱由检也很奇怪,古代人并不缺乏智慧,都能想出发行纸币这样的金融政策。为何不把白银铸造为银元。明朝时就已有外国的银币,墨西哥元等在中国流通,但明清两代数百年都没有进行铸币。

    要说技术这其实不缺的,对于在王莽时期就能弄出游标卡尺的中国人来说,即使铸币的的技术欠缺一些,但也只是铸币的速度和规模一时不大,不是弄不出来。

    还有说中国不是白银的主产区,其实问题也不大,因为从明朝到清朝前期,中国对外贸易长期是出超状态,大量白银流入中国。据估算在明末全国的白银总储量就超过三亿两。

    所以是不是白银的主产区对发型银币完全没有影响,有的只是利益使然导致的视而不见。

    朱由检就是准备效仿“袁大头“,推出新币。先改善大明的财政状况,在一步进行废两改元,去掉火号银,整顿吏治。朱由检可不想玩火耗归公的把戏。

    什么是火耗归公?就是地方官征收钱税时,会以耗损为由多征钱银,多征的这笔钱银就被称为火耗或耗羡,但耗羡的范围大于火耗,耗羡还包含雀鼠耗等。

    征纳运京的米谷,被雀鼠偷食损耗,称为雀鼠耗。汉朝时,每缴粮食一石,加耗两斗,后汉隐帝时,雀鼠耗由纳粮一石加耗两斗增到四斗。

    雍正二年正式实施耗羡归公,最早在山西推行,二年七月,正式推广至全国,将明朝以降的“耗羡“附加税改为法定正税,并制定养廉银制度,其用意在余打击地方官吏的任意摊派的行为,这确实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州县官在额征火耗之外,又暗中加派,不能从根本上改善吏治。所以朱由检干脆决定把火耗完全断掉。

    不过朱由检对“袁大头“的方案,还要做一些调整。首先就是去掉镍币(五分),再增加一铜币(五分)。

    因为镍这种金属,直到1775年纯净的镍才被人制取出来,现在的大明没有这个技术。朱由检之前也不是学化学的。

    其次就是要增加金币,因为“袁大头“的方案是以银本位制,了解历史的朱由检可知道银本位制的害处,民国时中国可是被外国坑惨了的。

    他打算直接采用金银复本位制,然后过度到金本位制,最后到信用货币阶段,当然这一过程是很漫长的,十几二十年都算短的,甚至可能需要上百年的演变。金币也只起辅助作用,只用于大额交易的使用。

    第三,铜币的方面,他打算依据铜币的面额,加印纸币作为辅助,以减少铜的使用,甚至以后找一种替代金属完全禁止铜流通。

    铜作为人类最早认识和使用的一种金属,不论是古代还是现在,它都广泛的应用于人类生产生活的个个领域。

    朱由检也打算用它来铸造大炮,虽然他知道清末的铁模铸炮法,但那对钢铁的质量有较高的要求。而且铸造出来的铁炮与铜炮相比,无论是重量还是性能上,都是铜炮更胜一筹。所以朱由检才打算禁铜铸炮。

    不过这些都是后面的事,先期还是要先解决朝廷财政问题,不然一切都是镜中花水中月。

    计划好了,就需要执行了。不过朱由检并不打算让户部来弄。一是,朱由检已经怕了那群贪污犯了,真把钱交给他们,不知道最后还剩下多少。

    二是,如果交给户部尤其是纸币方面,恐怕是难以成事的。拜汉武帝所赐,从他的白鹿币开始,后世历朝历代只要缺钱了,就烂造钱币坑害百姓,连以仁义著称的刘备都干过这烂事。

    而明朝奕不逊色,从朱元璋开始,本来好好的宝钞被他弄成了废纸,没谁愿意使用。户部的官员也缺乏金融相关的知识,交给他们反而适得其反。

    所以还不如收购一家钱庄,以私人的名义去运作效果反而更好。不过明末的钱庄还太弱小,虽然明末,钱庄已经成为一种独立经营的金融组织,若干小规模的兑钱铺、钱米铺等,在农村也相当活跃。

    但他们的规模都还是太小,不能满足朱由检的需求,这一点让他甚为遗憾。最主要的还是此时偌大的中国,却无一个懂得金融的人才。

    凡事都需要朱由检自己亲力亲为,“哎,看来要忙一夜了。”叹了一口气,朱由检开始画起银币的图样,准备写币制有关的章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