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穿越小说 > 大唐东北王 > 第450章:约定
    安江顺自知理亏,赶紧认错,谁让是他自己当初挑起的这些事情。

    好在李隆基不是昏君,他还是懂得体恤臣子,李隆基对安江顺说:“朕也知道你这些年和月婵聚少离多,不过这不也是没有办法嘛,我大唐人才不少,但是能像贤婿这样能文能武的还是不多……如今天下土地核查已经进行到了尾声,按计划朝廷即将开始经济改革,这些事情你更熟悉,如此关键时候你怎能推卸自己的责任呢。”

    “当然,朕也向你承诺,只要此事办妥,一切都走上正轨了,朕也会满足你,让你带着一家人远游,也当是代朕晕巡游天下了。”打一巴掌给个甜枣,为了让安江顺更安心的办事,李隆基还是对安江顺给出了承诺,只要接下来的改革取得了成效,并且一切事务都走上了正轨,他还是会给安江顺机会,让安江顺多陪陪家人,并且还承诺,可以由朝廷出资资助安江顺的将来的远游,就当是朝廷给安江顺这个功臣的奖赏。

    “既然陛下都这么说了,臣要是不答应,月婵那一关都过不去,不过陛下,这要让臣挑起改革之重担,臣还需要陛下的一个承诺。”

    “你且说来听听。”

    “臣需要陛下答应,无论发生什么情况,陛下都必须坚持住,不得因为他人进言而犹豫中断改革。”

    安江顺对李隆基说:“陛下,古往今来,改革必定会涉及到很大一部分人的既得利益,尤其是此次我们的改革将会对门阀士族造成巨大的冲击,将会面临空前阻力,改革二字,有改有革,既然提到了革字,那就有革除的意思,有些弊端我们必须要革除,不然就不能称之为改革……”

    “而一旦改革成功,大唐国力就将再上好几个台阶,臣还建议,我们要修缮来往长安与全国各地的主要官道,尤其是从长安到江南、北海、安西三条大道,只有来往交通便利,朝廷才能更好控制地方,以及增强各地之间的交流。另外陛下,臣还有一个强烈建议,那就是朝贡的问题。”

    “你且说来看。”

    “陛下,臣且问你,以往他国来朝贡,我大唐如何应对?”

    “自然是接受他们的朝贡,然后朝廷再回之以礼,礼物一般要多于朝贡所得,以彰显我大唐国威。”

    “陛下,如此真的有用吗?”

    “自然有用,每年来朝贡的使团越来越多。”李隆基理所当然的自豪的说道,在他看来,万国来朝最能体现一个皇帝的威望,看到李隆基这样,安江顺摇头说道:“可是朝廷为了还礼的开销也越来越多不是吗?”

    安江顺的话让李隆基有些愣住了,他从来没有想到过这方面,以往都是礼部和鸿胪寺负责朝贡事宜,他作为皇帝,只有几个比较大的藩国他才会亲自接见。

    “陛下,你有没有想过,这些藩国无论大小,每年都要来朝贡一次,而很多藩国朝贡之物不过就是一些本国特产,甚至于一些邦国特产根本不值钱,而我大唐每次都要回之以重礼,长此以往下来,朝廷开支剧增,而且据臣了解,这些藩国来朝贡也并未真正纳入大唐管辖,如此朝贡有何用处。”

    安江顺想到后世的天朝上国理念,心中一个激灵,千万不能让大唐在这样的道路上走下去,一想到前世看过的郑和下西洋,安江顺心中就一阵痛心,虽然郑和下西洋确实彰显了天朝海洋能力和国力,但是郑和下西洋除了宣扬了一番大明国威,并没有真正建立起一条来往航线,还有清朝的朝贡体系,这些都是不是一种正常的商业经济往来,安江顺赶紧对李隆基说道:“陛下,这些藩国最初来朝贡也许真的是瞻仰大唐国威,但随着时间发展,到现在大部分外邦来长安朝贡都是为了朝廷之回礼,他们以此牟利,换取自己国内紧缺的物资或者将大唐的这些礼品远销他国以此得到更大利益,而我大唐并没有得到实际利益,臣以为此举不可多行。”

    安江顺一番话说服了李隆基,李隆基虽然不懂安江顺套用的近现代经济理论,但是他听的出来大唐现行模式是不利于朝廷的,朝廷是处在吃亏的一方,李隆基问到安江顺:“那安卿认为朝廷应当怎么做?”

    “根据臣的了解,我大唐的茶叶、丝绸、陶瓷器在遥远的小亚细亚地区,地中海地区很受欢迎。”

    “地中海?”

    “地中海是距离大唐数万里的一处内海,环绕地中海有很多国家,最强大的国家是大秦,臣喜欢将他们称之为罗马人,因为他们的发祥地就是罗马城。”安江顺解释到,李隆基点点头又示意安江顺继续说下去,

    “根据臣了解,这罗马人非常喜欢我大唐丝绸,在罗马国丝绸价值远超金银,而我大唐从未有商人前往这些地区销售我大唐特产,而罗马人手中的丝绸从哪里来的呢?自然就是中间这些国家民族的商人,一些小国或民族来我大唐朝贡,得到我大唐朝廷送给他们的丝绸茶叶等礼物带回国内又销往地中海地区,他们往往能得到十倍甚至数十倍的利润,如果我大唐能控制这些商品销售,而不是将之单纯的当做礼物送给其他邦国,陛下想想我大唐能得到多少钱财。”

    李隆基有些犹豫的问到:“这样会不会有违祖训,毕竟我大唐还是以农治国。”

    “陛下,我们既然要改革就不能用原来的眼光看待问题,陛下设想,如果朝廷得到了这笔利润,是不是就有更多钱财去修缮水利工程,这和钱庄等策一样都是将钱财集中到朝廷手中,而不是平白让外邦和这些门阀士族得了去。”

    安江顺并不知道正是因为他今日对李隆基的这番话,将这个世界的大唐带上一条以国家资本主义道路,在此后的很多年里,一直到这个世界东方帝国产生资本主义,形成资本主义制度都带上了浓厚的国家资本色彩。

    “既然安卿心中已经有了打算,那依安卿之意,此事朝廷应当如何变革呢?”李隆基问策到。

    “臣有两点建议,一,外邦朝贡,朝廷回礼不得超过贡品之价值。二,朝廷应当严格控制丝绸、茶叶、陶瓷器等物货物的出口,这些货物只有我大唐才有,我大唐应当掌握其定价权,卖给外邦商人的丝绸等货物应当是卖给大唐百姓的五倍以上。”

    安江顺的言论对于一个重农主义为治国之本的大唐那是惊世骇俗的言论,不过在安江顺的仔细劝说下,李隆基已经接受了安江顺建议,并且答应先实施第一条建议也就是今后再有外邦来朝,大唐不要为了所谓的面子回重礼,而是要回价值相差无几,或者回给这些外邦一些书籍也是可行的,对于一些尚处在相对原始阶段的小国来说也是非常珍贵的,同时,回赠书籍也是一种变相的文化入侵,让大唐文化文字语言在这些国家慢慢传播,就能形成一个巨大的文化圈子,那时就算大唐没有直接控制这些国家疆域,大唐也能够对其施加影响。

    “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安卿果然如同姚阁老昔年所说,虽年少出身低微,但眼界开阔见识卓越……”李隆基又将安江顺一顿好夸,夸得安江顺都有些不好意思了,他哪里有李隆基所说的那么厉害,他能有这些见识都是因为前世读过十几年书,经受过比较系统的历史教育,这些教育或许对现实生活起不到太大的帮助,但是对穿越之后的安江顺的帮助那可就太大了。

    因为这些历史见闻,历史教育和经验让安江顺少走了很多弯路,也让安江顺拥有了超越这个世界大唐人的见识,让他可以再历史潮流中选择最靠近正确道路的那一条。

    “陛下盛赞了。”

    “嗯,耽搁你这么久,想必婵儿已经在家中等得有些着急了,行了,今天我们就聊到这里,等到时机合适,朕便会宣旨让你负责我大唐商贸改革!”

    “臣定不负陛下重托。”安江顺揖手行礼拜退:“臣先行告退。”

    “退下吧。”

    “安卿,记住你我之间的约定。”正待安江顺转身要走出书房的时候,李隆基叫住安江顺说到。

    安江顺立刻回身说道:“陛下放心,既然已经答应的事情,臣就一定不会食言。”

    走出宫城大门,安江顺长舒了一口气,此时他的心情和早上进宫时相差无几,虽然得到了李隆基的承诺,但是谁也不知道未来还会面临什么样的困难和危险,困难安江顺怕,他就是怕改革开始后,一些既得利益群体为了维护自己的利益狗急跳墙对自己的家人下手。

    历史上有太多的前车之鉴了,吴起、商鞅等等改革先驱,几乎没有一个人有好下场,安江顺就算不为自己考虑也得为自己的家人还有关系密切的同盟考虑,人啊多为自己准备一些后路准没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