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穿越小说 > 大唐东北王 > 第452章:改革伊始
    安江顺一连半个月都在政事堂里给所有的宰相和次级宰相或者说副宰相灌输自己的政治经济学知识,给这些大唐中高级官员上课,为了让大唐这些官员更好的接受他这些有些超前的知识,安江顺还要尽可能的让大唐官员认识经济改革的好处,尤其是对他们这些官员也是有好处的,喜欢谈抱负的年轻人,安江顺就给他们描述这样做对整个朝廷国家民族有什么样的好处。

    “看待一件事物,我们不能只看此事不利的一面,还要看到他有利一面,权衡利弊,若是利大于弊,而且是利极大于弊端,我们就可以去做这件事情。”安江顺对张说等主要政事堂官员说道:“诸位同僚,外邦每年都来我大唐朝贡,而我大唐每次都要回赠重礼,这样做对我大唐真的有好处吗?”

    “怎么没有,这可是发扬我大唐国威的好事啊。”一个年轻的平章事说到,他算是低品高挂的宰相,算是除了安江顺外政事堂内最年轻的官员。

    “没错,这样做是可以发扬我大唐国威,但是除了这之外,我们还能看到什么对我大唐有利的地方吗?”安江顺反问到,安江顺对这些理想主义官员说道:“你们只看到了我大唐国威,但你们却未见到我大唐回赠礼物都是外邦朝贡物品价值之数倍,根据本官的了解,不仅是一些外邦朝廷,还有很多商团假造国书扮作使团来朝贡,骗取我大唐回赠,诸位你们想想,长此以往下来,朝廷每年损失多少钱财。”

    “如此一说,这样做确实对朝廷不利。”张说点了点头。

    “这也是为何侯爷会在年前建议陛下旨让礼部和鸿胪寺改变以往回赠外邦藩国使团重礼的规矩。”张说问到安江顺,安江顺点点头表示没错。

    工部尚书雍咏志问到安江顺:“侯爷,那你能给我们这些人说说什么这改革到底要改什么吗?”

    “改变以往只重视农业的政策。”安江顺对雍咏志说到,雍咏志有些不明白问到安江顺:“我大唐以农为治国之本,不重视农业重视什么?”

    “本侯并不是说不重视农业,本侯的意思是我们不能只重视农业。”安江顺对雍咏志说到:“要说本侯,那还是非常重视农业的,诸位同僚也都知道,本侯当初听说海外有大陆,有产量很高的作物,立马就派人出海探索,结果真的好找回来玉米、红薯两种作物,让我大唐粮食产量翻了数倍,百姓免于饥饿,所以本侯还是很重视农业生产。”

    “只不过重视农业生产不能只看农业本身,就比如商贸,若是能有更便捷的商贸,农民能买到更好的农具和种子,将多余的粮食卖出去,买回自家所需的必须生活用品……”

    “有些道理。”

    “另外,雍尚书想必也知道我大唐手工业发展的困境。”

    “这个本官自是知道。”

    “那雍尚书可想到过解决办法?”安江顺再问到。

    “尚未想到。”

    “本官有一法。”安江顺对众人说道:“诸位同僚,就如本官刚才所说那样,要让市场活跃起来,这些生产商品的匠人看到有更多利益可图,他们就会想办法改进技术,改进生产……就比如生产丝绸的匠人,他们能获得足够的利益就会想提高生产效率,同一时间生产的越多,他们就有更多利益,所以我们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解除朝廷所属匠人工籍,还他们自由身。”

    “可这样不是将所有利益都让给了百姓?”张说问到,不止是张说,其他官员也觉得这样做朝廷没有任何好处,安江顺笑了,他对众人说道:“诸位同僚,你们难道忘了,此前赋税改革对明确了商业征税制度,朝廷只需要负责收税,可以说是坐享其成嘛。”安江顺半开玩笑的说到。

    听到安江顺的话,所有人都笑了,不过以张说为代表的一些官员还是有些担心,雍咏志就问到安江顺:“可如此一来会不会有人把持贸易,尤其是盐铁粮食等?”

    雍咏志的担忧不是没有道理的,关乎着国计民生,不管是古代还是现代的国家政府都会优先考虑这个问题,安江顺自信的说道:“雍尚书,张阁老,诸位同僚们,你们所担忧的事情某也考虑到了,而这也是我接下来要说的事情。”

    安江顺站在政事堂中央大声说到:“作为朝廷,要做的就是将盐、铁、粮食等一切关乎国计民生的东西控制起来,由朝廷专营,但不能完全由朝廷控制买卖,因为这样极容易出现负责官员专横贪污的现象。”

    “那侯爷觉得朝廷应该怎么办?”

    “设立专门部门,由官员督查,民间商人经营。”

    ……

    “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侯爷今日所言让我等茅塞顿开。”张说不舍言辞的称赞到安江顺:“如果不是听侯爷说,我等还不知道原来治理天下还有这么多的说法,看样子是我们想的太过简单。”

    “张阁老言重了,某只是身在局外,而且和一些外邦人接触的多了,知道一些不同于我大唐的地方,也有很多事情值得我们大唐借鉴,就比如在商业方面,这罗马人,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大秦人,他们在这一方面就做的很好,当然,某也很清楚这是由于双方之间国情不同导致的,所以我们也要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要适应我大唐国情。”

    开元二十年三月底,四月初,大唐经济改革正式拉开帷幕,改革有帝国宰相安江顺全权负责,连张说这个右宰相都没有权利干涉。

    安江顺走马上任后,颁布的第一条政令便是解除所有匠人的工籍,不过这并不包括那些隶属皇室的工匠,这些工匠安江顺可没有权利解除他们的籍贯,还他们自由身,不过皇家工匠待遇很好,加上相对数量不多,不解除他们工籍影响也不大。

    解除工籍后,安江顺又接着颁布了第二条法令,朝廷从开元二十年四月起,朝廷鼓励工商,鼓励发明、鼓励匠人改进生产技术,凡是真的有利于提高生产效率可以推广天下的技术将由朝廷出资进行奖励。

    开元二十年四月中旬,安江顺奏请李隆基批准后,由李隆基正式下达了大唐开元改革诏书,诏书中一共提到五条改革措施。

    第一条:大唐正式废除重农抑商政策。第二条:朝廷将从开元二十年开始加大农业扶持力度,各地州县百姓面临苦难可以向当地州县衙门借贷种子,待收获后只需还给衙门种子数量和种子数量两成的利息……

    诏书第三条则是由朝廷出资在各州设立钱庄,朝廷将拿出十万两白银八十万两黄金作为储备金,百姓可以将自己多余的钱财存进钱庄,每个月都有固定的利息,同时需要钱的商户也可以由人担保向朝廷的钱庄贷款,规定时间内还上本息。钱庄对商人最大的一个好处就是他们可以凭借钱庄开具的钱票到天下任何一家钱庄兑取现金。

    不过关于钱票如何防止被人伪造,经过安江顺和皇家工匠以及和工部大臣商议后决定,钱票的制作和印刷只能由中央朝廷专门设厂印刷,再由军队押送到各州钱庄,而中央朝廷印刷的也是由一个模具印刷,上面有朝廷大印,模具由三个工匠分别雕刻组合而成,尽量减少被伪造的可能。

    诏书第四条是关于国内商业贸易,帝国内部将取消所有的人头税,地方不得私自设立卡点征收来往商人厘金,诏书的每一条都将形成法律条文,也就是说这样一来就从法律上保证了商人的利益,这极大的鼓舞了大唐一些百姓投身到商业之中,这将会极大的促进大唐各地物资来往。

    诏书最后一条则提到了关于海外贸易的一些政策,朝廷将鼓励扶持商人出海贸易,与外邦人做生意,不能让外邦人尤其是那些阿拉伯人将大唐的白银赚走,为了更好地鼓励海外贸易,为了鼓励更多人出去贸易,交流,诏书中还提到那些大食商人,大秦商人来大唐一趟能赚多少倍的钱,诏书中甚至还提到了商队可以雇佣朝廷的战船和运输船,朝廷还可以出兵保证商人沿途的安全,当然这都不是免费的,商队必须要提供等价的雇佣金,并且沿途若是遇到了危险,有伤亡,商队还有补偿足够的抚恤金。

    “朝廷这一次看样子是真的要改变以前的政策了。”看到布告,一个小商人高兴的对一旁的好朋友说道:“怎么样,有兴趣没有,我们一起去安西做买卖。”

    “我还是觉得去南洋更好,那边近每年都可以回家,更适合我们南方人,而且还可以雇佣朝廷大船。

    “也行,只要能赚钱去什么地方都行。”陈璞回到自己的朋友。

    “走,今日高兴,我做东,请兄弟吃酒。”陈璞的友人兴高采烈地说到,这么多年了,他们这些小商人终于看到自己生活的曙光了,真是感谢朝廷,感谢圣人,当然也要感谢主持改革的安江顺了,自从改革开始以来,安江顺那可是成为了好多人心中的财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