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穿越小说 > 大唐东北王 > 第220章:落幕
    李隆基已经颁布了圣旨,崔氏、柴家因为密谋袭击渤海车队形同谋逆,崔青等主谋被判处以极刑,崔氏、柴家嫡系族人全部发配安西都护府充军,至于郑氏由于只有崔青和柴温瑜两人的口证,而没有其他证据,最终只有郑氏只有郑高翰几个主要族人被判处以极刑以及一些参与了此事的旁系族人充军安西,从这里就能看出郑氏和其他两家的差距,郑氏族长郑伯民那可是一个老奸巨猾的东西,不管是崔青还是柴温瑜手中都没有关于郑伯民参与此案的直接证据,郑氏参与此事也是由郑高翰直接负责的,根本牵扯不到郑伯民,李隆基在处理这些事情的时候也必须要考虑平衡各方势力,将五姓七望笔记了对他也没有好处,只能徐徐图之。

    能将郑高翰等郑氏主要人物除掉也极大了削弱了郑氏的力量,李隆基也更是借机将郑氏在朝堂的力量清除了不少,这样一来朝中门阀力量至少被学削除了近一半,李隆基自身的权力得到了极大的巩固!这一切都多亏了他有一个福将安江顺啊,若不过是有安江顺,李隆基要达成这一步至少还需要四五年时间。

    当然安江顺此次也不算是主动替李隆基分忧,但是安江顺在发挥的作用也不小,为此李隆基在朝会上宣布免去安江顺刑部侍郎一职,让安江顺领兵部侍郎,同时还将建安州等地全部划入渤海都督府治下,经过此次事件,李隆基不仅看到了安江顺练兵才能军事才能,也看到了安江顺在对抗大唐内部门阀的巨大作用。此时无心算有心,被动的情况下都能将崔氏、郑氏两家重创,同时还将柴家三人这样的大奸揪出来,李隆基也不由得不说上一句,安江顺是一个福缘满满的人,是他的福将,要不是安江顺太过年轻,这一次李隆基就会直接重建安东都护府,让安江顺做三品的安东都护,不过让安江顺领了正四品上的兵部侍郎也算是从另一面补偿了安江顺,整个河北道除了营州松漠以南其余地区现在全部成为了安江顺的治下,别管土地贫瘠人口多少与否,至少这说明了李隆基对安江顺的重视与信任啊。

    当然这也引起了朝中一些死忠皇室的官员担忧,害怕安江顺权力过大威胁皇权,而且他们害怕的不是安江顺,而是担心安江顺太过年轻一旦受到有心人挑拨心思就变了,不过很快皇宫中又传出了消息,说是长公主李月婵和安江顺关系很好,同时还有消息称李隆基准备将李月婵下嫁安江顺,这样一来这些大臣心中的担忧才少了一些,若是安江顺真的能和李月婵成了,那么以后安江顺就是李隆基的女婿,作为皇帝的女婿,安江顺若是造反不管是情理还是法理上都占据不了道德优势,也只有这样才会令朝中大臣还有李隆基更为放心,别看李隆基一副相信安江顺的样子,但这当皇帝的人总是免不了猜忌,随着日后安江顺权力越来越大,手中的实力越来越强,李隆基就算不猜忌都不行了。

    “安卿,此番回到渤海有何打算?”尚书房内,李隆基单独召见了安江顺,此前的朝会李隆基已经宣布了对安江顺的封赏,同时也责令安江顺在两个月内赶回渤海继续挑起渤海都督的重任。听到李隆基提问,安江顺回到:“回陛下,此次回到渤海,臣准备继续练兵,力求在明年春前让渤海十万大军成为一支真正的强军。”(将建安州等地划入渤海治下后,李隆基也适当给安江顺手中的编制增添了两万,现在安江顺的渤海都督府常备军编制已达十万,可以说,安江顺已经成为整个大唐手握兵权前十的存在。)

    “臣打算明年夏开始对北方所有靺鞨族群以及尚未归入我大唐治下的契丹人突厥人拥兵,根据这两年的查探,那河以北上千里外还有一名为望见河的河流,在这些地方还分布这上百万各族百姓,臣以为既然靺鞨大祚荣此前有过臣服我大唐之历史,那这些地区理应就是我大唐领土,现如今也理应收服这些地区!”

    安江顺走到李隆基尚书房中的一副地图前指着地图上最北边说到:“陛下你看这极北之地还有无数的土地正等着我们去征服,臣向你保证三年内臣一定为陛下为大唐攻占两到三州之地!”

    听到安江顺豪言壮语,李隆基心中也是豪情万丈,他赞到:“婵儿看上的如意郎君就是不一般,我大唐有安卿这样的福将实乃我大唐之福啊。”

    听到李隆基的夸奖,安江顺倒是有些不好意思了,他不好意思的回到:“顺此前被情伤所困,承蒙长公主垂青陛下爱护这才走出了情伤,顺无以为报只能更用心为朝廷办事,为大唐开疆扩土,只是委屈了长公主,顺之心并不完整。”

    “安郎不必如此,你与卢芳茵之情我朝野上下包括朕在内都很痛惜,婵儿她也能理解,只不过斯人已逝,安郎还是要尽早从中彻底走出来才是。”这时,李隆基已经完全是站在一个长辈的位置上在教导安江顺了,安江顺很优秀,这是李隆基作为皇帝也无法否认的,包括安江顺对卢芳茵的专情那更是令李隆基钦佩,此时安江顺慢慢从情伤中走了出来,李隆基也很开心,一方面是自己的肱骨之臣走出了心结,另一方面则是自己最疼爱的女儿能找到这样一个如意郎君让李隆基甚是欣慰,毕竟安江顺如此专情的一个人定然不会让自己妹妹的悲痛在自己女儿身上重演。

    李隆基相当看好安江顺和李月婵的结合,一方面是因为安江顺的确优秀,另一方面则是因为作为皇帝李隆基必须要做点儿什么将安江顺死死的绑在自己的战车上,联姻赐婚自然就成为了最佳的选择,见现在安江顺已经不再像以前那般时时刻刻想着的都是卢芳茵了,李隆基便说到:“安郎,不如在你返回渤海前,朕便赐婚于你,让你和月婵尽早完婚如何?”

    “可陛下,这做了驸马是不是不太方便一直镇守在边疆?”安江顺小心翼翼的问到李隆基,毕竟外戚专权一直都是历朝皇帝最为担忧之事,安江顺若是成为驸马,是不是就要意味着他……就在安江顺胡思乱想的时候,李隆基大手一挥说到:“谁说的,朕作为大唐皇帝怎不知有这个规矩!”

    李隆基接下来的话更是让安江顺大吃一惊,只听李隆基对安江顺说到:“安卿,朕也知你事事都在为朕为朝廷考虑,所以此次朕决定将长公主下嫁于你!如此一来你便可以带着长公主一同前往渤海,安卿意下如何?”

    听到李隆基的话,安江顺直接就愣住了好吧,下嫁,这词语用在任何家庭出嫁女儿都不奇怪,但是用在大唐皇室公主身上就有些奇怪了,从来还未曾听说过有那个公主是下嫁的,李隆基为何要说下嫁呢,最主要的是还是想让安江顺继续在战场上发光发热,这驸马都尉一职就是专门用以限制这些成为皇家女婿的人谋取权力的限制,绝大部分当了驸马的人终身都是驸马都尉,这也是驸马一词的来源,成为帝婿的人一般都会被封以驸马都尉,久而久之,大家也就习惯于称帝婿为驸马了,别以为这是个什么好词,对男人来说,驸马两个字就意味着你今后基本上和升官没有瓜葛了,不过安江顺不行啊,安江顺才十八岁,正是为大唐发光发热建立功勋的时候,听完安江顺的描绘后,李隆基更是不愿意安江顺现在就成为一个闲职,怎么办呢,作为一个非常开明的君主,李隆基想到了一个好主意,那就是将自己女儿下嫁安江顺,以往可都是说的赐婚某某与某某公主成婚,没有明说公主娶驸马,但实际上那就相当于公主娶驸马,这一次李隆基直接摆明了说自己要把女儿下嫁给安江顺,就是将李月婵的身份放低一些。

    “臣以为,不如就先让臣与长公主订婚,待臣扫清北方之敌,将北方之地尽归我大唐之时再与长公主晚婚?”安江顺将李隆基的建议折中了一下,听到安江顺的建议,李隆基想了想,似乎这样也可以,他点了点头对安江顺说到:“如此便依你吧,你与婵儿都未满双十,倒也不至于太着急。”

    就在李隆基打算让安江顺退下的时候,李隆基突然想起了什么事情,他叫住安江顺,对安江顺说到:“对了,此前派往天竺之人已经回到长安。”

    “可带回棉花?”听到李隆基的话,安江顺两眼立刻泛发出了夺目的光芒,人回来了,李隆基点点头:“他们带回来一袋棉花种子,待你返回渤海时便带上一些种子回去吧。”

    “谢陛下,有了棉花,臣更有把握尽快肃清北方之敌了!”安江顺说到。

    “如此便好。”李隆基也从天竺回来的人那里知道了棉花在御寒方面的巨大作用,待棉花推广后,大唐百姓冬天将不再担忧寒冷,如此一来,冬天寒冷对战事的影响将会降到最低,同时,由他来推广这棉花,这天下百姓都会记住他李隆基的好,他这皇帝在百姓口中的威望将会更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