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都市小说 > 电商穿越七零年代 > 第465章 分红
    悠悠顿时奥特了,谁说外国鬼子好糊弄的,这大卫的反映也太快了吧。

    吃过早饭,大卫看到代销点里人比较多,就凑过去看热闹。村里的人知道了,有事没事都来买东西,为的是瞧一眼外国鬼子。来韩屯的外村人,更是挤进代销点里,好奇的看着大卫。

    他们看大卫,大卫也看他们,在大卫的眼里,他们同样是外国人。

    乡亲们腼腆,进门光瞧不吱声。可大卫大方啊,他见人就打招呼:“您好,您好。”弄的大伙都不知道咋回答了。

    还没孩子们大方,村里的孩子在迪迪的带动下,基本上都会说几句简单的英语对话,他们看到迪迪和大卫讲英语,都抢着和大卫交流。

    孩子们七嘴八舌的用英语和大卫打招呼、问好,一片“哈喽,哈无啊有”声。

    大卫楞住了,吴馨儿也奇怪:“大姐,这村里的孩子咋都会说英语?发音可挺标准,比京都的翻译强。”

    “国家从初中开始设英语课,咱家的孩子跟着卫华学的,发音当然标准。

    迪迪在京都,和外国人交流过,他没事就喜欢和村里的孩子用英语对话。村里的孩子是跟着他们兄妹学的,都会说两句。”

    看到孩子们喜欢说英语,大卫也高兴的和他们逗趣,孩子们围着大卫,叽里呱啦的说着鸟语,大家看着都高兴。

    “没想到,咱们孩子还真的会说外国话,韩支书,留他们在这里过年吧,正好孩子放假了,咱孩子也能跟着他们多学点,这可比跟着录音机学强多了。”

    悠悠听了,真的佩服群众的智慧,这可是名副其实的外教啊,这想法太超前了。在智脑的记载中,新世纪开始,外教才开始进入学校。

    吴馨儿很快就发现了新大陆,上午九点多,人们陆续来卖手工鞋垫和手工鞋。

    她看着成包袱的鞋垫和布鞋,稀罕的不行。不住口的喊着:“好看,真好看。大卫,快过来,快看我发现什么了。”

    大卫过来后,比她还夸张。又大声的“go”上了,大伙听的一头雾水。

    一个上午,吴馨儿和大卫两个,都沉迷在鞋垫和绣花鞋中,他们和卖鞋垫的人们交谈着,请教着,普通话、本地方言、英语都出来了,有时还上了肢体语言,交流的相当热烈。

    他俩主要是对上面的手工绣花感兴趣,丰富多彩的绣花图案在他们的眼里,代表的是民族文化和民俗风情。

    特别是手工制作的绣花鞋,用刺绣沿袭了东方装饰唯美的审美风尚,是最具有华夏文明特色的传统手艺。

    大卫把这一切,让悠悠用录像机记录了下来。录像机在这年代可是稀罕东西,大卫把录制的镜头,当场播放给大家看,把大伙给惊的,她们都认为这就是录电影了。

    好多的人当场打扮起来,也就是梳梳头,整理一下衣服,还有人去代销点里买件新衣服,穿在身上。

    姥姥看到他们喜欢,就把原来收购的绣球门帘拿了出来,把他们激动的,满眼的放光。

    中午吃饭的时候,吴馨儿告诉姥姥,大卫在英国有一家公司,专门经营华国的产品,特别是华国的手工品,深受英国人的欢迎。

    这次大卫跟来,就有趁机考察市场的想法,主要是找合适的项目。

    吴馨儿问姥姥:“大姐,您收的这些东西,卖到哪里去了?我在京都,没见有卖这些的啊。”

    舅姥娘听了她的问话,笑了起来:“妹子啊,咱国家的人可没人花钱买这个,抽空自己做几双,就够用的了,谁会花那冤枉钱。”

    姥姥给她解释:“我在深南建了两个公司,这些东西通过公司卖到港岛那边。”

    馨儿听姥姥说在深南有两个公司,敬佩的说:“大姐,您还是那么能干,国家刚放开,您就有了自己的公司,这样好啊,咱们就可以合作了。

    大姐您是不知道,外国人喜欢的不只是华国的丝绸和瓷器,这些传统的手工绣品,他们也非常喜欢。

    现在,这些手工的绣品在国外可是紧俏商品,好多被当成艺术品收藏,价格特高。

    大姐,您组织人加工,我和大卫负责销售,价格保证比港岛合适,就是不知道数量能不能保证。”

    吴馨儿的话让姥姥吃了个定心丸,从开始收购手工鞋垫至今,姥姥的心里一直不落稳。

    她总是觉得悠悠商城里的交易虚无缥缈,那看不见摸不着的交易,让她有种不真实的感觉。

    现在吴馨儿提出的交易,才让她看到了希望,也增加了她的信心。

    “馨儿妹妹,您要是能把这些东西卖出去,可是为乡亲们办了一件大好事。数量你尽管放心,先前我就没敢放开了收购,这里的妇女大部分都会绣花。

    别说农闲季节了,即使是夏秋农忙季节,光晚上绣的也够咱们卖的。”

    当大卫弄明白这些手工绣品的价格后,更是激动,他兴奋的喊着:“简直是太便宜了,我都要了,有多少要多少。我要把这些漂亮的东西,买到全世界。”

    二十三日的晚上,村里进行年终分红。今年,韩屯村的收入,比去年翻了一番。

    光是肉食厂,就盈利近2000万,养猪场200万,鱼塘100万,服装厂的管理费80万,卫生院20万。

    不算地里的收入,全年收入2400万,村里留出一半做集体积累,平均每人3.9万元。

    中秋节每人1万元,现在每人就是2.9万元。村里现在发钱,都是十沓一捆一万元,用帆布袋装着。

    今年,村里又开始分现金,大伙还是不信任银行,怕国家的政策再变了,银行里的钱就是死证家(证据)。

    姥姥主动提出,全家人的户口已经迁回京都,自己家以后就不参加村里的分红了。

    大伙听了,坚决不同意,关键是服装厂是姥姥创办的,每年给村里带来几十万的收入。

    最后大伙还是没有犟过姥姥,不过二爷提了个折中的办法,悠悠家只是不跟着分红,可是其他的和村民一样,跟着一起分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