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穿越小说 > 崇祯有把枪 > 第四十六章 扳手
    崇祯十七年三月二十,京城,皇极殿。

    朱由检端坐龙椅之上,神色自若。

    皇帝身边,中卫军护卫,由六个变成十个,各人手持火铳,原先鲁密铳已被淘汰,改良版的掣电铳,射击速度提高了一倍,威力也更大。

    早朝群臣少了一些,首辅陈演,大都督李国祯,总督萧一民,指挥使骆养性,太监刘晓博,都已经消失了。

    这些人中的大多数,已经被御厨腌制成腊味,供皇上食用。

    这是一个吃人的世界,朱由检勇敢迈出了吃人的第一步,可喜可贺。

    皇上龙颜大悦,所谓孤家寡人,应该就是这样。

    朱由检吊死煤山时曾说,文臣皆可杀。

    灭霸打了个响指,宇宙人口减少一半,为了大明中兴,崇祯皇帝也该打打手指了。

    可惜他的金手指还不够强大,眼下连藩王对还没有彻底搞定。

    万历初年,藩王人数超过十万,到崇祯末年,卖官鬻爵猖獗,保守估计,官员藩王人数也有十二万。

    朱由检对亲情什么的,并不是特别在意,他觉得自己现在变得越来越冷血了、

    想要像灭霸那样打个手指,嗯,至少就要宰掉六万。

    杀掉六万人,任重而道远。

    要想实现大明中兴,单靠杀人是不行的。雄才伟略之君都是杀人狂,秦皇汉武不必说,本朝太祖,成祖,哪个不是手上欠下几万条人命?

    然而现在还不是大规模杀人的时候。建奴未灭,李闯就在山西。

    下一步朱由检早规划完毕:经营北京,屯田练兵,恢复海运,维持漕运,招纳藩王。

    迁都是不用想的,南京无险可守,也不必守,北京城就很好,虽然穷一点破一点,好歹也有百十万人。

    京师城墙高大,炮台林立,易守难攻。顺军想打进来,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事情。

    京师稳定之后,接下来便要招募流民,藩王军从全国各地源源不断驰援,。

    有了充足兵源,朱由检便能在两年之内,练出数万精兵,只要内部不生叛乱,哪怕多尔衮亲率满八旗来攻,京师坚持个一年两载没有任何问题。

    南方侯方域钱谦益左良玉李成栋都不是什么善类。

    崇祯十五年,左良玉入襄阳,烧杀抢掠,湖广巡抚不能禁止。

    仅凭朱由检手上这几千人马,想要在江南立足,怕是不太现实。

    恐怕没到南直隶就会被各路军阀灭掉,临末再来个禅让太子的故事。

    经营北京,招徕商人,让商业恢复,北京城自然会焕发生机。

    要想商路畅通,漕运就必须要整治。

    在朱由检看来,漕运这项得不偿失劳民伤财滋生腐败的奇葩制度是必须废止的。

    不过,在港口建设海路扩展之前,作为大明南北经济大动脉,已经延续数百年的漕运制度必须暂时维持下去。

    改革漕运,首先要让朝廷发放的俸据真正下达,合并关卡,把沿途一些可有可无的关卡全部关停,精简冗员,清退掉一大批依附于运河之上的吸血鬼。

    当然,这个过程会很艰难,运河沿岸各个城市都是青皮无赖乃至漕帮活跃之地,要改革就要拿掉他们吃饭的家伙。

    革命从不是请客吃饭,是要流血牺牲的。

    战争不可避免。

    清退不合格的漕兵,从涿州到瓜州,从临清到扬州,数千条漕船,数百个码头关卡上还活跃着数万形若乞丐衣衫褴褛的漕兵,如何安置这些人,将会是个大问题。

    眼下能想到的无非是让他们屯田或者加入藩王军。

    要减少宫廷采办份额,尤其要禁止太监借采办之名,行肆意搜刮之实。

    漕运要逐步向私商开放,尽最大可能减少商船通行费用,真正高效利用这条黄金航道,做到大江南北互通有无。

    此举势必影响到沿途商户利益,必然遭到他们强烈反对。

    时值乱世,一步走错都会给改革者带来灭顶之灾。

    朱由检早已做好碎尸万段的准备。

    崇祯初年,朝廷改革驿站,改出了个李自成。

    崇祯末年,朝廷改革漕运,改出个张闯王,马天王,也不是不可能的事情。

    莫道石人一只眼,挑动黄河天下反!

    朱由检漕运畅通,物质充沛,便能养活更多军队,便能加固城防,修建堡垒,仿照袁崇焕在辽东做的那样,将整个京畿地区变成一座巨型堡垒。真正到了那时,何惧建奴,何惧流贼?

    然而现实是惨淡的。

    经过叛军一番折腾以及紧随其后的平叛之战,整座京师损失惨重,虽然没有史书中常见的十室九空家家死绝那么夸张,但百业凋敝,民生困苦是不争的事实。

    据户部尚书倪元璐密报,战火之后,京师百姓伤亡者五万余人,房屋被烧毁一千余间,无家可归者不计其数。

    尤其让崇祯皇帝揪心的是,京城八大晋商被彻底打残后,城内原本繁荣发达的商业完全陷入瘫痪,粮食布匹存货告急,即使是高出平日两倍价格还是被人疯抢一空,几家掌柜索性关门闭市,就连平日滞销的煤炭因为没有了货源也早被哄抢一空。

    新任漕运总督王长亮惊讶发现,从临清过来的漕运船大都空空如也,小部分装有些陈米旧粮,运抵京师的细粮不及平时的三分之一。

    不仅数量少,而且质量次,一个司膳监的押送太监竟然纵容漕兵在一万石粮食中掺杂两千石沙土充数。朱由检勃然大怒,派王鑫沛审问之后,才知道在扬州,在瓜州,在运河沿线的各个粮食集散地,粮商们听说京师战火,晋商覆灭,都不愿再运粮过来。

    这位太监倒是忠心耿耿,硬着头皮凑了几千石陈粮回到京师,不少同僚则直接跑路,弃崇祯皇帝不顾。

    这也难怪,押送漕粮的漕兵官吏,外派太监们大都靠陈演等大佬上位。所谓树倒猢狲散,现在陈演李国祯一伙完蛋了,而且还犯下弑君叛国的滔天罪行,差点刺杀了朱由检。

    万一朱由检气昏了头,仿照成祖朱棣那样搞一个灭十族,这些虾兵蟹将恐怕一个也跑不了。

    京师未定,稍稍有点政治头脑的人都知道要远离是非之地,为何要傻到去京师送死。

    临到崇祯年间,兵灾水灾,押送漕运早已不是个肥差,遇到祸不单行的时候,一会儿清兵入寇,一会儿黄河改道,外加朝廷摊派,负责押送漕船的人必然贴钱,总之,这样卑微的差事不做也罢。

    漕运凋敝早已是崇祯皇帝预料之中的事情。只不过,这次情况远比预想的更加糟糕,除了朝廷御用的漕船,就连那些一心逐利的私商,也不再看好京师这块市场。

    少部分粮商将粮食运到京师,要么口出狂言,非晋商不卖。要么坐地起价,将粮价哄抬道原先的四倍五倍。

    这样一来,北京城内的其他商人,如浙商,汉商,根本无力接盘,原因自然很简单:他们没钱。

    即便是朝廷采购,户部派人去码头真金白银买粮,粮商也口口声声表示非五倍价格不卖,而且要崇祯皇帝出示朱批,免除他们从扬州到京师沿途往返所有税费。

    商人从不关心政治,他们关心的,只是钱,大家知道朝廷现在有多缺粮,指望向他们摊派,当然是不可能的。

    江南粮商确实有这个资本,他们船上全副武装,镖师漕帮数以千计,不要说河匪,就是沿途大员见到他们,也要礼让三分。

    不过这些人如果知道朱由检前几天杀了多少人,或许就不会这么嚣张了。

    “向京城诸位商户购粮吧!以后朕要做大明最大的粮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