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穿越小说 > 崇祯有把枪 > 第一百零二章 神威
    十日后,在多尔衮殷切期盼下,五十门神威大将军炮辗转千里,终于抵达明国京师。

    清军炮手在荷兰教官的指导下,开始调试火炮射击。

    无敌大将军炮射程是红衣炮两倍,一发炮弹重达十斤,在火药燃烧推动下,高速撞向目标,威力惊人,普通城池很难正面抵抗它的轰击,昌平城墙就是在这种高强度的轰击下,迅速坍塌的。

    清军这次将全部家当都搬到了北京城下,可见是下了血本,对明国京城志在必得。

    除了火炮,多尔衮还从盛京调集来三十名荷兰炮手。

    这些荷兰人都是来自澳门,崇祯初年,朝廷高薪雇佣他们作为教官,让他们教习炮手使用新式火器。吴桥事变后,荷兰教官被孔有德李九成裹挟投奔后金,顺理成章的成为清军乌真哈超营的教官,教授汉人包衣们操炮技术。

    多尔衮心中宽慰,这几日他一直担心豪格会拒绝支援,现在看来,还是自己多虑了。

    昌平之战,明军给镶黄旗造成重大伤亡,京师之战,前景堪忧。

    多尔衮只想逼迫朱由检接受议和,向明国勒索几百万银子,这趟兴师动众,也算没白跑一趟。

    根据细作禀告,多尔衮了解清楚了顺军当下情况。

    李自成接见大清使者后,隐隐有撤退之意。

    今年正月,闯贼头目刘芳亮被排挤出西·安,率偏师前往河·南,配合顺军主力夹击京师,不过从西·安出发后,刘芳亮便与李自成失去联系。闯王派去河·南的几波使者,皆有去无回。

    “死到临头还不忘窝里斗!泥腿子就是泥腿子!”

    宁完我冷冷笑道,鳌拜等人也跟着大笑。

    若消息属实,清军便再无后顾之忧,多尔衮随即宣布攻城计划:

    正蓝旗主力一万人,正白旗主力一万人负责主攻,正红旗,正黄旗各八千人作为侧翼掩护。

    正黄旗留守昌平,为大军断后,同时防备山·西顺军可能发动的袭击。

    多尔衮此举可谓一箭三雕:

    首先,可以利用明军最大限度的消耗正蓝旗实力。多尔衮与济尔哈朗同为辅政王,地位不相上下。表面上,济尔哈朗对多尔衮态度颇为恭顺,然而在清国许多决策上与忠亲王却是貌合神离,尤其是不久之前拥立福临继位之事,若不是济尔哈朗从中作梗,鳌拜这个莽夫,多尔衮根本不把他放在眼里。

    用貌合神离这个词语用来形容济尔哈朗与多尔衮的关系再合适不过了。

    作为正蓝旗正白旗实际控制者,济尔哈朗成为继豪格之后,对多尔衮威胁最大的人。

    相比昌平明军,驻守在京师的明军防备必定更加严密,作战也更加勇猛,正蓝旗正白旗只要和他们交战,势必会元气大伤。

    事实上,除了鳌拜和多尔衮,八旗其他将领对明军的认识还停留在崇祯十七年之前。

    正蓝旗在山西大杀四方,硬是从数万顺军包围中杀出条血路,最后与老营精锐对阵也不落下风,兵锋锐利,势头不可谓不旺。

    此时让他们主攻京师,正合他们心意,在他们看来,京师是繁花似锦的存在。谁能充当主攻角色,谁就能领先各旗率先攻入大明京师,换句话说,到时掳掠的财物人口就最多。

    在盛京凋敝,华北歉收,抢掠所得日益减少,各旗战甲日子越来越不好过的当下,率先攻入大明都城,这个诱惑实在太过巨大。

    同时,让鳌拜镇守后方也是步高招,此这样还能笼络鳌拜。鳌拜自诩为满洲第一勇士,然而却在昌平城墙碰的头破血流,若不是率先攻城的汉人包衣与朝鲜王军他们的溃不成军掩盖了镶黄旗战败的事实,鳌拜头顶上这个满洲第一勇士的光环怕要彻底破灭了。

    实际上,倘若这次再让镶黄旗主攻北京,让他们与明军正面为敌,搞不好镶黄旗会有哗变的危险。

    让镶黄旗镇守昌平,远离战阵,从某种程度上也是多尔衮向鳌拜示好的信号。鳌拜虽是莽夫,能够被封为巴图鲁,却也不傻,既然多尔衮已经给他找了个台阶下,他自然知道该怎么做。

    与攻打昌平时一样,这次为八旗战甲担当先锋开路的还是汉人包衣和朝鲜王军。

    不过这次再没有包衣奴才或是朝鲜统制主动请缨,争先为我大清建功立业,就连向来以勇于残杀同族著称的汉八旗各将领现在也畏畏缩缩,不敢再轻易露头。更不用说棒子奴才们了。

    忠顺王孔有德躲在人群后面,大气不敢出一声,生怕自己被多尔衮挑中,去北·京城下当炮灰。

    统制公鹿之谦更是面如死灰,好似见了鬼一般。

    然而这又有什么用呢?不比金贵的八旗主子,包衣奴才和朝鲜棒子的命是微贱的,是可以被随时牺牲的。对大清来说,炮灰是从来不缺的,毕竟在明国土地上,在朝鲜土地上,奔赴辽东甘愿为我大清做奴才的人可以说是络绎不绝。

    多尔衮目光扫向站在后排的孔有德,又看了看旁边瑟瑟发抖的鹿之谦,嘴角露出残忍的笑意。

    “恭顺王,统制公,明日你们分别挑选手下三千人,驱赶明国百姓,填壕,为大军开路!”

    忠亲王脸上浮现出非人的笑意,继续道:

    “朱由检不是心细明国百姓吗?本王就成全他,明日将这些百姓全部送给他们,一万不够就送两万,两万不够就五万,直到把战壕填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