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穿越小说 > 铁马秋风乱入诗 > 第四十三回 七
    茅士铿笑道:“昔日,廉颇之免长平归也,失势之时,故客尽去。乃复用为将,客又复至。廉颇曰:‘客退矣!’客曰:‘吁!君何见之晚也?夫天下以市道交,君有势,我则从君,君无势则去,此固其理也,有何怨乎?’那王知节出身商贾之家,好利无义的风气肯定比之春秋战国的食客更为浓郁。老王爷若是政变得逞,为了筹措军费,缓解财政压力,肯定要拿富可敌国的天下堂开刀。他王知节岂能善罢甘休?”

    “天下堂!”赵德重重地捶了一下身边的盘龙柱,愤愤地说道:“这天下也不知道到底姓赵还是姓王了!唉,你看看,江北、岭南、皇叔还有……还有这天下堂,哪一个不是大宋朝的柱石干城,可哪一个又不是朕的心腹大患。朕既要用他们,还要时刻提防着他们。祖宗把江山交到朕的手中,可怎么弄到今天这个样子啊?”说着,两颗豆大的泪珠儿顺着脸颊滚落下来。

    茅士铿赶紧劝慰他道:“冰瀑三尺,非一日之寒。这些问题是古已有之,早已有之的。陛下不必为此自责。眼下,如何解决老王爷谋逆的事情才是头等大事。”

    赵德点一点头,说道:“茅老,您看王知节说的话可信不可信?”

    茅士铿说道:“陛下莫论真与假,只需按照王知节所言,下诏罢除今年秋操,并诏令老王爷还朝。老王爷若肯来京,则此事即便为真,也无碍大局了。若是他推脱不来,则其中必有阴谋。再派出使者往连城厚赏孙全,离间二人关系即可。”

    赵德听罢连连点头,说道:“好,就依茅老的意思办。还有那一个王知节,也不要马虎大意,加派人手盯紧他!”

    “是,”茅士铿说道,“可是,那个江北马步军衙门还有老王爷手上的数万兵马当如何处置?还请陛下明示。”

    “这个……”赵德略略思索一番,说道:“若王知节之计可行,皇叔一去,高阳无主。则江北马步军衙门必为孙全所掌握,反而更使孙家势力壮大起来。所以,为了不使孙全染手马步军衙门而为朝廷所用,你还要斟酌一个稳妥的办法才行。”

    茅士铿说道:“现在枢密副使曹芳尚在连城协助老王爷筹办秋操事宜,此人聪颖智达、忠君爱国,可代老王爷行江北马步军都检点一职。”

    “曹芳?”赵德沉吟一回,说道:“就是那个曾经往江北犒军的宣慰使吗?我可听说此人在江北名声不佳,军中诸将都不服气。老王爷可是密折参了他好几回,说北伐期间,此人在孤山堡坐拥重兵而观望不前,贪生怕死,难孚众望,闹到后来竟然称病不起,军中大权尽为五姑娘一女子所得。朕看此人绝不是孙家的对手。茅老,你看朝中诸位大臣,论才智机断谁能与五姑娘一较高下呢?”

    “这……”茅士铿难为了半晌,才不情不愿地说道:“陛下的意思还是要用王知节吗?”

    赵德却用手指敲打着桌子,摇头晃脑道:“容朕再考虑考虑……原北府都尉魏少鲲叛乱被杀,现今北府军的是哪一个人在统领?”

    茅士铿说道:“看老王爷奏表上说是他的一个牙门将叫做胡隐之的。”

    “胡隐之?”赵德瞪着眼睛想了半天,说道:“爱卿可曾听说过此人?”

    茅士铿摇头道:“从未听过此人。老王爷说我朝边将多暮气深重,不知进取,不能收强军固边之效,宜从行阵之中拔戳勇壮之士,量才录用,以改颓废之气,以振尚武之风。实则他是在安置自己的亲信,控制边军而已,所选之人也未必赶得上曹芳。”

    “皇叔的眼光还是不错的。”赵德嘟囔了一句,又想了半晌也觉得此事不能大意。于是,他对茅士铿说道:“那么,就让胡烈、曹芳与他共理马步军衙门的事务。”他又转了转眼珠子,又道:“再把王佐、袁文才他们也算进去吧。”

    茅士铿直咋舌道:“政出多门,事权不一,各方都怀一己之私而不顾公事,反倒耽误了北边的军情。这万一嬴秦乘势来攻,此间将帅不合,何以迎敌呢?”

    赵德有些不快道:“不是你们枢密院曾上奏本说,前次嬴堇起十万兵南征高阳而至于大败亏输,还险些丢掉了河南之地,秦人在河南的可战之兵所剩无几了。最近一两年内,秦军绝无南犯之可能吗?”

    茅士铿给赵德堵得分外尴尬,只得改口说道:“那么一两年以后呢,若是秦军再次南征,陛下当何以自处呢?”

    赵德不以为意地说道:“唉,眼下的朕哪里还顾得上一两年以后的事情?还是走一步算一步吧!”

    茅士铿被这个少年天子弄了一个哑口无言,只得唯唯而退。

    赵钦在连城又是视察巡阅江山口一带营防工事,又是接见拉拢连城的官员士绅,为了兵谏的事情而忙得不亦乐乎。就在他对于江山口兵谏信心满满,成竹在胸的时候,朝廷有关取消秋操,召赵钦回京述职的诏书就十万火急地到了连城。

    赵钦、孙全等人对此俱是猝不及防,当场都愣在那里,连叩头谢恩也忘记了。

    那传旨的小黄门连喊了几声“接旨”,众人才回过神来,极不情愿地叩头谢恩。

    老王爷接过诏旨,扯住了那小黄门的衣袖,说道:“敢问公公,皇上因为何事突然取消了今年的秋操啊?”

    那小黄门摇头说道:“小的不知。”

    胡海清也从一旁问道:“那么,陛下又因为何事要召老王爷进京述职呢?”

    那小黄门笑道:“这个……听夏公公说,好像是因为陛下近日来感念先皇创基之艰难,有意召老王爷入京叙旧……”

    胡海清直摇头道:“入京?叙旧?在这个时段?”

    那小黄门不明就里,颇怀古怪的瞟了他一眼,向老王爷道:“陛下说了,还请老王爷跟着小的速速回京,万勿见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