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穿越小说 > 铁马秋风乱入诗 > 第五十三回 十一
    “王大人在这里!”也不知道是哪一个坏家伙在后面推了王知节一把,把他推到了这一群凶神恶煞的汉子面前。

    “啊呀,”那两个汉子忙不迭地滚鞍下马,纳头便拜:“王大人可教小的们好找!这一路叫您受惊啦!”

    “黄明?黄亮?”王知节一看来的是这两个人,立刻就摆出了大人的架子,皱眉道:“你们走的平坦大道,怎么还来的这样迟缓?如今叛军压境,你们还如此贪玩误事,这是在延误军机!”

    黄氏兄弟赶紧辩解道:“大人有所不知。我等刚到靖南,那杨樾就造了反。我们兄弟几人也是费了好大的周折,好不容易才混出关来。不巧,龙在天又出兵攻陷了都昌,沿途到处都是乱哄哄的,东西交通断绝。我们兄弟便在都昌附近的老龙岭上跟那些贼兵干了一架,因此聚拢起几百个好汉,算是立住了山头。再后来,听逃难过来的人说,大人和戴知县都到麂麋山抗敌去了,我们兄弟便拉了这一帮逃难的兄弟一起投奔过来了。”

    王知节看了看他们拉过来的队伍,这才转怒为喜道:“好好好,你们都站起来吧。我还是信任你们的。”然后,他转过头来,威严地看定那些要打算下山跑路的百姓、差役,义正词严地说道:“现在,你们大家伙中,有人觉得应该在山上坚守到底,有人觉得应该乘贼军未到,避祸江州。这里面谁是谁非,我现在也不去说。我今日不管什么忠孝仁义,只是为了替你们大家的身家性命说几句。如今我看多数人都不愿意逃跑,这是很有骨头的人,很有血气的人,我呢,对他们的心情最了解。但我也明白,现实就在这里摆着,敌众我寡,贪生怕死也是人之常情。各位想逃走的,也不应该受到责难。所以,纵然我自己不逃走,我对想逃走的也不深加责备。天下没有不散的筵席,大家伙儿好合好散,只要你们以后不要投敌卖国,就算你们对得起朝廷,对得起我们……”

    黄明、黄亮立刻从后面叫嚷起来:“妈妈的,失败了,大不了就是一死,人谁无死呢?但是,做人不讲忠义还能算是人吗?”他们的那一帮手下也纷纷拔刀出鞘,威胁众人道:“醒着的就王大人上山;迷糊着的就滚下山去!”

    经过黄氏兄弟这么一闹腾,这些流民们不管想走的还是想留的,立刻都达成了一个共识:龙在天的义军再凶残也远在天边;可是王知节的屠刀却近在眼前。为了自己的生命安全起见,还是顺从他的意思留下来的好。

    于是,众人纷纷跪拜于地上,齐声高喊道:“我等皆愿听从王大人差遣。”他们说完,又忍不住抬起头来,打量着这个年纪轻轻的狂傲书生。

    当年,司马迁在《史记》中曾经说过,飞将军李广朴朴实实象个乡下人。无独有偶,很多人第一次看到王知节,都会觉得他是一个文弱的书生,跟打仗治军毫不沾边。但在他书生气十足的外表下,却有着无尽的智慧和阴险。

    万众俯首在自己脚下的场面,令王知节不禁心情激动万分。多少年来,他梦寐以求的就是这样一个时刻!生于富贵,未经战阵的王知节终于有了一次亲临战场的机会,一切似乎都是那么的熟悉,在他看来,丝竹之音、轻柔吴语对他没有多少吸引力,万马嘶鸣、号角嘹亮才是他的最爱!

    这就是王知节,一个表面上文弱沉静的书生,但骨子里面却是真正而彻底的战士。

    一阵激动过后,他立刻平静下来,扭头对伍文鼎悄悄吩咐道:“你赶快派些腿脚利索的人,下山去四处传说,就说我王知节抬棺上山,率领大军誓与越贼决一死战!另外,立刻给我查清楚,是哪个混蛋刚才从背后推了我这一下子!”

    茅良卿的心腹幕僚王知节抬棺上麂麋山,准备与龙在天决一死战的消息立刻就在江州各地传扬起来。在江州的茅良卿也乐得有个人在麂麋山给自己当肉盾使,于是立即遣人给他送来调兵用的旗牌,把江州西面的军队调动权都归他节制。由于王知节在江州官民人中颇有威望,原本人心动荡的麂麋山以东地区便迅速安定下来,麂麋山以西的都昌县也有不少难民来这里投奔。

    在广平仓的管粮衙门,王知节设置了江州行军总管衙门,召集众人开了第一次平叛军事会议,说是军事会议,但参加会议的都是麂麋山附近的知县、亭长之类的地方官,竟然没有一个职业军官。

    根据情报,龙在天率领的越水三十六营兵力共计六万余人,精锐主力为龙在天麾下的数千忠义复国军。在攻克都昌以后,义军又在当地招收了大量的流氓地痞、江湖会党、市井无赖从军,使兵马扩张到了八万之众。

    这支所谓的叛军,实在是支名副其实的乌合之众。这么看来,形势似乎还不算太坏,但问题在于,此时的王知节是一个光杆司令。现如今他手头的兵马连八千都没有。虽说有可以召集军队的调兵旗牌在手,但是茅大人非但没有给他一兵一卒,连麂麋山附近的厢军、练勇都抽调江州去了。江州以西地区实在是无兵可调。

    好在王知节在江州推行藏兵于民的保甲法在当地还是取得了不错的效果。所谓保甲法,就是指各地农村住户,不论主户或客户,每十家组成一保,五保为一大保,十大保为一都保。凡家有两丁以上的,出一人为保丁。农闲时集合保丁,进行军训;夜间轮差巡查,维持治安。王知节推行保甲法的本意是使各地壮丁接受军训,与正规军相参为用,以节省国家的大量军费。同时,在各地建立严密的治安网,把各地人民按照保甲编制起来,以便稳定封建秩序。但谁也想不到的是,原本只是对内使用的保丁竟然会充当了平叛的主力。

    于是,王知节向江州以西的各县发布了一条军令,各县以下大乡出保丁一百,中乡出保丁五十,小乡出保丁三十,由各乡保长带领,限期十日都赶赴麂麋山听用。

    但是,龙在天的进攻却已经迫在眉睫了:就在王知节的军令发出一天后,在都昌的八万越水义军已经搜集了足够船只,顺着闵水东下,不出四日就能抵达麂麋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