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昭出了东宫之后,直奔大兴宫大兴殿,彼时杨坚正在大兴殿处理政务。
以杨昭的身份求见,无有不匀。
杨昭穿着亲王的朝服进入大殿,时杨坚正在御案后批阅奏章。
杨昭脱下鞋子,小步直趋入殿,到了杨坚近前,叩首道:“臣内史令雍州牧左卫大将军使持节凉甘瓜郑廓兰河会洮九州诸军事凉州总管上柱国杨昭拜见天子,臣有罪。”
正常情况下大臣拜见天子,要先由司仪官宣某人的官职姓名之后他进殿,然后此人进殿后要脱掉鞋子,放下兵器,弯着腰小步快走,走到天子的跟前,说“什么官职的谁谁谁拜见天子”。后来天子为了礼遇大臣,这才创造了“赞拜不名、入朝不趋、剑履上殿”三项特权。但能获得这三项特权的,要么是老臣,要么是权臣。
杨昭跟杨坚夫妻最是亲昵,往日私下里跟常人的爷孙没什么区别。
杨昭虽无这三项特权,但往常见杨坚都是家庭礼节,在这种场合,以这么正式的臣子礼节拜见天子,杨昭还是第一次,心中有些忐忑。可是他趴在大殿上,当说出有罪的时候,心底反而一下子平静了下来。
杨坚放下笔,见孙子这么正式,也起了玩心,故意笑脸色一紧,大声说道:“殿下之人,何罪之有?”
杨昭抬起头来,拿着笏板说道:“杨昭在前蜀王截杀丰州总管黄明远一案中,昏聩无能,误断了案子,导致蜀王被奸邪构陷,杨昭心中惶恐,特来请罪。”
杨坚听了脸色一变,站起身来,走到了杨昭的面前。
杨坚小声说道:“昭儿,朕知你心地仁厚,见杨秀惨状,心中不忍,意欲为其求情。只是杨秀现状,皆是其咎由自取所致,你不当因其之事而误了自己。”
杨昭挺直了身子说道:“大父,杨昭没有胡言乱语,正是因为孙儿的失误,才导致了四叔被误判,孙儿不敢隐瞒,此次案件的真正幕后主使不是四叔。”
杨坚脸色有些难看,仍然低声劝道:“昭儿,有些事情可开不得玩笑。”
“杨昭句句属实,不敢妄言。”
杨昭赶忙将昨日乙弗氏提供的证据交给了杨坚,然后说道:“吐奚子柔与四叔有旧不假,但因慜太子曾为其父收尸之故,他其实是慜太子的人。此次一切都是早就筹谋好的,对方早就算计着若截杀黄明远失败,到时候便让吐奚子柔二人、孙二、张从珂等人都做死间,这些人用命来构陷四叔和五叔,便可使得我大隋人心惶惶,君臣失和。”
杨坚抬头看向杨昭说道:“既然你说之前几次都是对方的死间故意误导,那你又怎么知道这一次一定是真的?”
“请大父亲自审讯襄国王杨裕,必能水落石出。”
杨坚看着盯着他的杨昭,好久才说道:“不行,此案已结,天下人都知道就是蜀王做的,没必要再节外生枝。”
杨昭跪在地上说道:“此事对于众人来说,不过是无关紧要的小事,风头一过也便忘了,可对于四叔来说,才是真正涉及到生死存亡的大事。昭甘愿领误判之罪,但求大父能够还四叔一个清白。”
杨坚来到杨昭的身边,低声说道:“昭儿,这世上本就没有那么多的对错,蜀王之罪也不仅仅只是这一项,就是他没有此罪,就凭他做的那些事情,被处置一万次都不够。现在蜀王已经被处置了,朝局也渐趋稳定,这样难道不好吗?就不要再让朝堂动荡了。”
杨昭趴在地上,有些压抑。
“大父,孙儿知道大父的难处,可若是连天子的儿子被误判了都不能被还清白,那这律法还凭什么让天下万民相信呢?”
杨坚心中一震。
杨坚看着这个一脸倔强的孙子,声音有些嘶哑地说道:“蜀王已经无药可救了,你何处再白白地搭上自己呢?你知道若是真的推翻了此案,对你意味着什么吗?”
杨昭顿时抬起头来,脸色坚毅的将头上的帽子摘了下来,放在身侧,声音坚定地说道:“孙儿很清楚此事将会引发的后果,可是孙儿并不后悔。哪怕让孙儿失去亲王之位,孙儿亦不改其志。今日若孙儿只为了自己,连亲叔尚可弃,来日这天下万民,又有何人是不能弃的?”
说完,杨昭将头重重地叩在地上。
杨坚满脸的不敢置信,他知道这个孙子痴,但却没想到他竟然如此的坚毅,甚至不惜舍已为人。
杨坚来到杨昭身边,低着头向杨昭问道:“你就那么在乎这份公道吗?为此不惜己身,不惜得罪天子,这对你又有什么意义呢?天子不能任性,你这是拿你的前途、命运在开玩笑。”
“大父,天道之下,公道自在人心。吾等皇族,以万千百姓之力而供养一家,若是再不能给百姓致公道,凭何立足于天下?”
“够了!”
杨坚突然高声吼道。
“朕竟然不知道,朕的这些孙儿中,什么时候竟然要出一个圣人。”
“大父,圣人救不了天下,一个心怀万民、天下为公的天子才可以救天下。蜀王有罪之事,当以国法惩之;但蜀王无罪之事,虽时过境迁,但仍不可使其含冤受屈,如此国法得以彰显,犯人得以惩戒。天下万民以公道立世,从皇族之人开始。”
杨坚似乎有些不耐烦,说道:“你说的都对,都有道理,但是你想没想过朝廷若是朝令夕改,那朝廷的颜面何存?”
杨昭反驳道:“大父,凡人于世者,无不犯错也。大错非已犯之事,乃过而不改。朝廷都过而不改,何以教化万民?”
这时杨坚终于怒了,忍不住咆哮道:“天子无错!”
寻常人这时早就被杨坚的戾气所压制,怕是要战战兢兢,口不能言。就是杨广在这里,也不敢与杨坚争辩上一两句的。
杨昭不一样,他并不畏惧处罚,或者说是强权,反而心情非常的平静。
“天子无错,而人臣知错。蜀王之事,孙儿愿一力担之,决不使天子之名蒙霾。”
说完,杨昭重重地将头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