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月,
随着一批又一批州郡上计的钱粮入雒
董卓撕下谦虚的伪装,就任相国,军政大权一把抓,赞拜不名,入朝不趋,剑履上殿。司徒黄琬接任太尉,司空杨彪转为司徒,光禄勋荀爽为司空,陈纪为五官中郎将,韩融为大鸿胪。
官到顶峰,董卓失去了进取心,变得爱惜身命,鉴于因何进死于阴谋、袁绍横刀当庭抗礼之教训,董卓严令求见的大小官员不得带武器入内。
侍御史扰龙宗未解剑入内禀告事情,被董卓呵斥后,振振有词:“解剑是拜见皇帝的礼节,属下与明公都是国家大臣,何须解剑?
侍御史有监察之职,明公违僭越礼制,下臣自要直斥其非!”
董卓常在行伍,向来说一是一说二说,没想到一个小小的侍御史敢用违反他的命令刷名誉,大怒:“我,大汉丞相,一人之下万人之上,你是什么东西竟敢违反将令。来人,拉下去打一百棍!”
水火棒,棒棒入肉。惨叫声,声声入耳。
当时蔡邕在侧,心怀不忍,百般劝告,董卓只是不许,扰龙宗被生生打死。
此后,董卓威信大大震,号令无人敢不从。
董卓却不知道,直来直去、令行禁止、唯上级是从的军人作风,很快就让他背上了残忍暴虐的名声。
。。。
蔡邕既怒且惧,拂袖而去,过了几天向上门拜访的刘备讲述经过,依然心有余悸:“董公残忍,激起众怒,或未易辅,如之奈何?”
一旁蔡昭姬坐着弹奏舒缓的音乐,只是声音错乱,嫩脸通红。五步外,一个青年痴痴的盯着她看。
蔡邕顺着刘备的眼睛看过去,颇为恼怒,私下对刘备说:“陈群这小子,好不知羞,又来打扰我女儿。”
刘备:“之前陈家贫困,如今陈叔父(陈纪)做了五官中朗将,他处事公允,善于侍奉上级,对下级也多加包容,得到了一致的称赞,蔡陈两家也算门当户对。”
陈群入宫当了郎官,这次郎官多,上到三公,下到六百石的议郎、黄门侍郎皆有子弟征辟入朝堂为郎,陈群博学多才、通习儒法,在其中就显得出挑。
“哼!”只是蔡邕不太喜欢陈群,认为陈家基础薄弱,陈群在文学音乐方面造诣不高,不类己,“你过来就说这事?那还不如别来。”
刘备:“蔡师想知道如何曲奉董卓,又能加以劝谏?不如答应小侄一个条件。”
蔡邕扭头看天:“你爱说不说。”
刘备:“蔡师稍歇,是不是感觉董公有时候明明说得是错的,却要下级服从,明明可以更柔和,他却要直接。”
蔡邕大感兴趣:“你知道?”
刘备:“董公行伍出生,我也做过伍长,军队中凡事讲究令行禁止,麾左则左,麾右则右,擂鼓则进,鸣金则退,违令者斩!”
蔡邕恍然大悟:“以军法治官吏,士人必视之如暴秦!”
刘备双手一摊:“这可是蔡君说的,不是我说的。”
蔡邕:“后汉法令废弛已久,纠之以猛并非没有道理,只是士人官吏习惯了宽松,习惯了上下级如同父子兄弟,忽然严起来当然。。唉!”
董卓把政府军事化、精准化,把法律和规则严格化,当然对提高政府效率有好处,同时让讲究名士风度、凡事协商、做事迂回、考虑名声策略的士族官僚阶层无法适应,一致认为与严刑峻法的秦代一样暴虐。
不仅如此,社会远比军队复杂,治政的工作和目标许多时候多样化、模糊化,有的甚至相互矛盾,如大征财产税与就搞不好世家豪族的关系,如加快工程进度与少死人、不死人矛盾,如平抑物价会让商人不满意;还有的几个事情连在一起,边疆多事,导致发兵征伐,导致加税,导致民乱或世家豪族变乱,一个方面处理不好,就会带来连锁反应。
在时间、目的、统筹兼顾等方面,处理政务不可能如同军队指挥那样精准,法律过分严酷、执行过分机械都会导致各级官员缺乏灵活性,而董卓缺乏政务经验和能力又进一步加剧了问题。
蔡邕:“这些问题我也清楚,可是难以说服董公,反复唠叨,董公又会厌倦,如之奈何?”
刘备:“蔡师把董公的大多数命令当做军令好了,切勿在众人面前反驳,他要怎么做就怎么做。”
蔡邕:“可要坏事、出错怎么办?”
刘备:“把初步结果给他看,事实胜于雄辩,然后再提出意见,多半可以改弦更张!”
蔡邕思索良久,向刘备一拜:“多谢贤侄,今日的建议利国利民。贤侄有什么要求尽管提。”
刘备伸出两个指头,指了指陈群和昭姬:“这事也行?”
蔡邕:“滚出去!”
。。。
袁绍担任渤海太守不到十天即接到改为济北相的诏书,气得吐出一口老血,委顿在地。他不是不想将使者当场斩杀,立即起兵,实在是董卓早做了准备。
袁绍也根本没想到下来宣诏人竟然是侍中甄俨和200精锐士卒,此外,还有牵招统帅的300于何苗旧部。牵招的师傅乐隐是何苗的长史,为袁绍指示吴匡、张璋所杀,牵招前些日子送葬回冀州,之后在师傅坟前结庐而居,
听闻要找袁绍麻烦,牵招立即起身招募士卒,冤有头、债有主,牵招右手按剑,狠狠地盯着袁绍,巴不得袁绍有意外。
袁绍无奈,只好接受济北相职务,济北只有五城、人口二十余万,比渤海近百万完全没法相比。
。。。
董卓虽有较强的军事能力,在政治上并不老道,满以为袁绍、刘岱等人一定会对他的大肚能容投桃报李。
实际上,与孔融、卢植等温和的中间派不同,党人是有着首领、有隐秘组织、有政治信仰、有政治追求的一群人,在长时间的党锢中习惯于秘密互相联络、习惯于不惧生死、习惯于暴力反抗、习惯于逆势而动。
或许,他们中一部分人会投效董卓,但这群‘高尚’的人,又岂能轻易被外人所用,所分化?二十年恩怨,岂是说放下就能放下!
尤其是袁绍,数千宦官都敢杀,岂会因为小利而与董卓低头?达到济北后,袁绍将出奔和改为小郡太守都当做自己遭受的耻辱,再也不愿忍耐,立即将鲍信招来,令他招募附近的泰山兵。
起事,迫在眉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