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穿越小说 > 三国奇公子 > 第七百八十八章 好坏参半!孰好孰坏?
    镇平,县郊,荀氏庄园。

    一处偏僻的书厅之中,看到紧紧盯着自己的族兄荀衢,荀彧顿了顿,尔后猛地一拍脑袋,“兄长,是我等大意了,为弟这次可是被王爷给诓骗惨了!”

    看到荀彧恍然大悟的模样,端坐首位的族长荀衢以及坐在一侧的太仆荀悦二人带着几分讶异看着荀彧,看到二人目光之中的质询之意,荀彧将目光投向了荀悦,“兄长,可还记得,我向你提及,为弟去大司马府之时,曾看到过杨太尉的车马!”

    说完之后,荀彧面上带着几分懊恼说道,“恐怕,杨太尉也是被汉中王请去的,谈的事情和王爷与你我谈的事情并没有多大差别!我荀氏是儒家八派之一,家学渊源;弘农杨氏的历史,自然是无法和我荀氏相比较,可弘农杨氏毕竟四世三公,乃是天下一等一的望族,更加上当年杨震有关西孔子的称号,比起我荀氏来,那也差不了多少!”

    荀衢急忙开口问道,“文若,你到底想说什么?”

    荀彧轻咳一声说道,“那位王爷的心思不小!天下儒生不知凡几,不管是哪家哪派为正宗,对天下格局而言影响力都不小,单单从胡孔明的号召力之中,就能看到其中威力!汉中王的心思,恐怕是想多扶持几家儒学门派,虽说汉中王承认我荀氏子孙为儒门正宗,可也说了,只是孙氏之儒!

    既然可以有孙氏之儒,为何就不能有刘氏之儒?杨氏之儒?郑康成兵败被杀,那位却厚待郑康成,引而不发,之前有帖子递上来,说是郑康成为贼所挟,死于乱军之中,请求为郑康成追赠!为弟也没太在意,可现在看来,那恐怕是王爷的意思,不过是先找人造造势而已!郑康成门生不知凡几,其胸中韬略,在中原素有郑学之称!若是郑康成死后膺荣,那朝廷就足以把持郑学,其中利害,不必为弟多说,二位兄长也清楚其中利害吧!”

    荀衢终究是老成持重,开口问道,“文若,你是说,汉中王打算分裂儒门?”

    荀彧摇了摇头说道,“不是分裂,而是分化!汉中王既然让我门下传授经文时以他所注的经文为基础,想来杨太尉恐怕也答应了,到时候儒门不管怎么争锋,那天下儒生,都不会忘了,为自己开蒙的书卷是汉中王所出,长此以往,汉中王在士林中的名望,未必比孔圣人差!”

    荀衢继续开口问道,“那文若以为,此举对我大汉士林而言,是好是坏?”

    荀彧犹豫片刻,才从嘴里吐出来四个字,“好坏参半!”

    “好坏参半?”荀衢思虑了好一会,才点了点头问道,“文若,你倒是说说,怎么个好坏参半法?”

    荀彧开口说道,“好处,就是圣人经义,可以发扬光大传下去,坏处,就是今后士林恐怕相互之间龌龊重重,在难以齐心协力,对庙堂形势形成足够的话语权!士族的优势,也将逐渐消弭!”

    荀悦急忙开口道,“文若,照你这么说,那自然是大大的好事!圣人经义发扬光大,乃是不世之功!”

    “迂腐!”荀衢轻声呵斥了一句,对于自家这位书呆子族弟,荀衢也懒得多说什么,反倒是对荀彧那句好坏参拜更加注重,当下继续开口说道,“文若,若是按照你所言,这事情,乃是在不断削弱我大汉士族,对于我荀氏而言,无异于自断根基,又何谈好坏参半?”

    荀彧带着几分洒脱说道,“此举对于天下士族而言,那自然不是什么好事!可对于我荀氏而言,那自然是一件好事!若是我孙氏之儒广为流传,我等再做一番努力,到时候将家族荀卿抬高到和孔圣人一样的高度,那将会如何?想来兄长比我还清楚!”

    荀衢一愣,旋即抚掌道,“文若果真是大才!没有千年王朝,可有千年世家!不管是以军功立世的豪强,还是以学术著称的士族,无有强盛千年者!唯有如同孔圣这般,将才学文品流传于士子止口,让人顶礼膜拜者,才能流传千古!鲁国孔氏嫡裔不断,阙里香火不绝,纵然衰落,那也是一时之举,未见孔氏被见诛者!”

    荀彧颔首道,“便是如此了!有王爷珠玉在前,恐怕今后子孙后辈提起孔圣人,会将王爷与孔圣人比肩,前番京都作乱,除却上述人之外,孔融也找了一批人蠢蠢欲动,朝廷却对此事视而不见,由此为弟可以猜出,恐怕对于此事,王爷也是筹谋已久,恐怕今后儒学诸多门派之中,除却我孙氏之儒,子思之儒也后继有人了,阙里虽然声名不显,可除却孔氏之外,仍旧还有曾氏、颜氏等孔圣子弟后代在,到时候影响定然不会小!”

    荀衢顿了顿,开口问道,“文若,依你之见,王爷此举,可能得逞?”

    荀彧毫不犹豫的点了点头,“能!为弟以为,旁人所谋,不过谋一时之策,而汉中王所谋,乃是百年大计,以臣弟愚见,汉中王自言要缔造千秋万代的国祚,并非虚言!自从朝廷科举制能与举孝廉并重,汉中王就已经赢得了先手!

    更何况,若是在别的地方,百姓还有反对的余地!可如今南阳豪强虽然不少,可都是依附在朝廷治下的士族豪强,在南阳并没有多深的根基,反倒是汉中王,如耕地一般将南阳犁了过去,整个南阳上下,被打造得如同铁桶一般,汉中王振臂一呼,百姓那里管对错,但仍然是应者云集!

    更何况,那位以黑白学宫为根基,辐射整个荆楚之地,以南阳与南郡为重,军中数十万控弦子弟皆能粗通文墨,乡里私塾遍布,纵然乡野稚子都能随口道出两三句圣人之言,兄长可以想象,若是有数十年之功,到时候这天下,世家豪族说话的声音得小上多少!

    以为弟愚见,汉中王如今大势已成,剩下的不过是时间问题,与其徒劳反抗,倒不如早日看清形势,助大司马一臂之力,谋取晋身之资!”

    荀衢顿了顿,点了点头,开口问道,“文若,以你所言,那汉中王如今布局已成,已经用不到世家豪族,那徐徐图之编号,现在又为何做出分化儒门的举动,岂不是画蛇添足?”

    荀彧摇了摇头说道,“帝王之术,最重权衡!纵然乡野百姓之间,圣人也仍言不患寡而患不均!我大汉之见,暗地里是诸子百家斗法,可明面上,却是天子的权衡之术!天子的权衡之术,先是将相权一分为三,后来更是将三公高举,诸卿主事!通过外戚抑制权宦、通过内侍来压制外戚,通过这两者来压制公卿百官!

    党锢之祸,党锢之祸,不外乎是清流党人的话语权太过了,相互之间太团结了,让天子连说话的份都没有!当年与其说是李文礼带着鬼谷门徒推动了党锢之祸,倒不如说是两位先帝顺水推舟,想要清理一批党人!”

    荀悦瞥了一眼荀彧,“文若,你这话说的可就有点冒失了,当年我荀氏可是党锢之祸的受害者!救世天子进行了党锢之祸,可也只看到了那两位昏庸,未曾见到那两位贤明!”

    荀彧苦笑着摇了摇头说道,“大厦将倾,谁人可挽?纵然是天子,也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清除一批党人,不过是饮鸩止渴罢了!就算是清除了一批世家豪族,那另一边,提拔起来的还是世家豪族!当年董卓愤恨朝廷昏聩,将公卿百官杀了个干净,可最后,还不是得征召一批世家子弟任用么?

    更何况,不管是孝桓皇帝,还是孝灵皇帝,可都是人中龙凤!当年孝质皇帝,生性聪颖,与当今天子颇为相合之处,还不是死于小人之手?孝桓皇帝凭着左右几名宦官,能够除去大将军梁冀,就足见孝桓皇帝大智若愚!

    世人骂那两位昏庸,不外乎是说那两位见钱眼开,卖官鬻爵!可谁见到了,那两位将卖官鬻爵所得的钱财,倾尽全力砸到军备上,在我大喊西北为祸近百年的羌人,被打的死的死残的残,若非董卓重用羌胡,后来马腾、韩遂等人借着兵祸召集勇士作乱,如今天下,谁知晓羌人是为何物?

    那位如今算是抓住了重点,想要统治天下,不外乎是人与钱!要说钱,那位赚钱的手段可没几个人比得上!单单如今京都之中,大大小小有多少商人是为那位赚钱的,我等都摸不清楚!就凭这那位化名通天工资光明正大的在京都之中赚钱,就足见那位的魄力!更不要说人,那位第一眼看中的,就是人才了,不说建立学宫储备了多少良才,就是坑蒙拐骗,京天下凉菜弄到手中这样的事情,那位也没少干!”

    荀衢点了点头说道,“文若,继续说说,你对那位想法的猜测!”

    荀彧开口说道,“权衡,不外乎是平衡!现在,那位手中的良才是有了,可除却荆州,这天下世家豪族不知凡几!这也是那位留着江左弹丸之地迟迟不取的原因!如今豫章在手,取江左容易,可降伏世家难!更不要说河北世家遍布之地!

    那位恐怕还是打算迟一步谋取中原,毕竟天下动乱的越晚,那位手中的底牌越浑厚!可曹孟德的手段,恐怕是打乱了那位的心思!现在那位止步,一方面是因为粮草,另一方面,恐怕就是那位想要养精蓄锐!

    若是这天下权柄,日后全部被襄阳学宫的士子全部占据,那对于庙堂来说也不是什么好事!庙堂之上的权衡,现在学宫子弟虽然没有出头,可也是很大一批!另外一批,就是今岁通过科举一同入仕的子弟了!虽然那些人之中,绝大多数能走举孝廉的途径,可被王爷这样一推举,他们必须维护这初露苗头的科举制,若是他们不赞同,那就是质疑自己的出仕,王爷这一手阳谋,端的是妙策!

    王爷给寒门铺的路已经足够了!现在就是该给世家豪族一条活路了!世家豪族,有大有小,可最能说上话的,不外乎是豪商大儒,天下商人,如今已经被那位笼络的差不多了!世家大族,能说上话的也就是那几位!

    之前的天子,权衡没错,可权衡之间,底下有诸子百家斗法,一个个楞是为了积蓄实力扶持家族,不断的盘剥百姓,已经是常态了,长此以往,就是世家越来越多,百姓越来越苦,朝廷的税收越来越少,那两位无奈之下,为了收拢钱财,不得不向世家豪族开口,卖官鬻爵,不过是无奈之举!

    现在那位王爷的手段,不过是拉拢几大世家豪族,广开山门,拉拢一批拥趸,将那些不配合的豪族剔除出去,到时候世家之间也是山头林立,只要那位保证豪族子弟的实力足够,在科举一途上再给与世家子弟一定的优待,将这局势保持一定的平衡,那庙堂之中的斗争,就不会波及到地方上去,天下也就会大治!”

    荀衢呵呵一笑道,“文若,你这些话语,有些想当然了吧!”

    荀彧笃定的说道,“兄长,这治家之道,为弟自然比不上你,可这为政之术,为弟可就比你强了!那位如今手底下所处的政令,单是一招田赋之法,看似是为了田赋,实际上确定这世家豪族手中的土地,兄长莫忘了当年孝武皇帝的推恩令!当年孝武皇帝的推恩令,是用到了宗亲身上,可那位如今这田赋之法,却是将此法用到了天下百姓身上,杜绝了世家宗族壮大作乱的风险,从根子上说,是一道无解的难题!兄长治家有道,为弟想问上一句,不知兄长可有应对之策?”

    荀衢思虑片刻,长长叹了一口气,“大汉有刘子瑾,天不绝汉嗣!”

    荀彧目光炯炯有神的盯着荀衢,“不知兄长以为如何?”

    荀衢摇了摇头,自嘲道,“老了!看来,这天下还是年轻人的!”

    旋即荀衢开口说道,“召集宗族京中子弟,开宗族大会!”

    荀彧缓缓开口说道,“兄长最好给共达去封信说一说这个情况,为弟估摸着,公达恐怕要动一动,这个节骨眼上,为弟也不方便和公达往来!”

    荀衢点了点头说道,“先召集宗族字第商议此事吧!公达那里,我去封书信说一声就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