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穿越小说 > 大唐东北王 > 第419章:新作物推广
    开元十五年的冬天,安江顺是在喜悦中渡过的,自己不仅有了二儿子,而且唐文海还顺利的从新大陆带回了玉米和红薯,这两样作物将使得大唐的农业生产提高的一个新的台阶,尤其是红薯除了播种与少量施肥,基本上不需要农民对起进行精心的侍弄也能得到比较高产,非常适合于山区农民的种植。

    在开元十五年的除夕夜宴上,安江顺亲自准备几道由玉米和红薯做成的菜肴,让李月婵和两个孩子吃的笑盈盈的,当然大家也就是图个新鲜,红薯和玉米这玩意儿吃多了味道也就那样,最重要的还是更管饱。不管如何,这也算是丰富了大唐百姓的饮食结构,大年刚过,安江顺就无时无刻的不在期盼春耕的到来,然后就可以开始播种红薯与玉米了。

    玉米直接播种就行,什么育苗那些安江顺也不懂,干脆简单粗暴一点儿,红薯倒是比较简单,将一根根红薯切成一块块的埋在地里,等长出藤蔓后,再剪下藤蔓到移栽到其他地里,每隔多少距离种一株,反正最后每株都会长得很长,在土里扎根最后结果。

    对于农业,安江顺也就只了解这么多了,这还是小时候在乡下生活过一段时间,不然他所能了解到的农业知识更少。不过有这些也不错了,如何更好地种植管理就让大唐官吏和百姓去研究吧,他作为决策者,只需要发号施令。

    根据唐文海所说的红薯原产地气候条件,负责农业的官员的建议在四月开始育苗移栽,安江顺同意了这个方案,唐文海带回来近一百石红薯,安江顺考虑到有这么多,同时又考虑到经历几次大战后,国库开始空虚,便分出了五十石让人在年前运回了长安,随车的还有安江顺的一封亲笔信,信中详细的列举了红薯的各种好处以及栽种方法上贡给李隆基,就当做是新年礼物了。

    说实话,这个贡品比以往任何年份的贡品都要来的珍贵,不仅是因为红薯在大唐是个稀罕东西,更重要的是他将很大程度上改变大唐百姓的生活,对安江顺十分信任的李隆基在品尝过红薯后,留下十石自己吃,剩下四十石一半交给了皇家土地的管事太监,另一半则让专人带到南方的丘陵地区,让他们在开春后按照安江顺所说进行试种

    开元十六年的春天,一颗颗希望的种子已经种下,除了施肥和除草,剩下的一切就只有交给时间来验证了,这一年整个大唐除了西边的咸海都督府和南边的安南都护府外,其他所有地方都陷入了一种宁静。大唐的高层都在等待一件事情的结果,那边是红薯的产量,因为有棉花的例子在,绝大部分大臣包括李隆基都相信安江顺,不过大家也都是文化人儿,也知道所谓的橘生淮北则为枳的典故,这红薯究竟能不能在大唐种好说实话还是有部分人心存怀疑的。

    时间就在众人的等待中逐渐流逝,安江顺的二儿子开始牙牙学语的时候,红薯和玉米终于迎来了丰收的季节,比起长安城中的李隆基还有在岭南种植红薯的户部侍郎陈随,安江顺就大气多了,红薯直接移栽了三千亩地,而玉米则是将带回来的种子几乎用完了,大概也有两三千亩的样子。也就是这北方荒地成片,加上又有大量士卒调遣,安江顺才能如此大气一种便是五六千亩的试验地。

    当然结果也是很好的,九月中旬丰收的时候,玉米取得了大丰收,虽然这些品种都是带回来的一代种子,可能还没有完全适应本地的土壤气候条件,但是还是取得了不错的收成,十天的收割,玉米脱粒,最后统计,每亩产量高达二十石,这可现在大唐普遍推行的小麦和粟米种植的三四百斤产量可要高多了。

    与玉米的丰收不同的是,红薯的产粮并不是特别高,有可能是因为北方的土壤气候条件不是特别适合这些红薯的生长吧。但平均下来也有每亩十一石,要知道这些可都是一代品种,有了这个数据打底,安江顺心中大安,这可不是现代的中国有袁爷爷的杂交水稻,超级杂交水稻,那玩意儿太复杂了,不是安江顺能搞的懂的,安江顺能做的就是玩儿拿来主义,这红薯和玉米产量高直接拿来用就行。

    事实也证明安江顺的付出是有回报的,就算是现在没有办法朝新大陆进行大规模的移民,但是这红薯和玉米也能让大唐百姓生活的更好,但是安江顺这时却忽略了一个严重的问题,那就是人口大爆炸。

    吃的不愁了,这人口出生率上涨的速度根本不是安江顺能够预料到的,当然此时的安江顺也看不到这件事情,毕竟一代人的成长是需要一个过程的,而且就目前而言,新作物的大规模推广是有利于大唐的国计民生的。

    在渤海的新作物得到丰收的时候,长安的红薯也得到了丰收,甚至亩产量比渤海的红薯地多得多了,在长安最肥沃的皇家园林土地上种植的红薯平均每亩产量高达二十石,得到这个数据,所有大唐官员都疯了!在这个小麦粟米等粮食作物产量每亩最多不过七八石的时代,出现了一种每亩产量可以达到二十石,甚至进行精心培育后还能超过二十石产量的粮食作物,大唐官员怎么可能不疯狂,这红薯直接煮来吃还要比粟米等粮食更好吃,李隆基当即下令要向全国推广是红薯的种植!十月底的时候,岭南的陈随也传回了消息,在南方红薯的产量平均每亩高达二十五石,最高的亩产量近三十石(文中的粮食作物产量只是一个大概数据,现代的红薯产量根据品种不同,平均可以达到四千到六千斤换成唐时度量衡也就是八十石到一百石左右,所以书中的红薯产量已经算的很低了,每种作物都有一个自然演变或者培育的过程,就如同水稻最初的亩产也不过几百斤一样。)

    而且根据负责农事的官吏以及一些经验丰富的老农所说,等他们弄清楚这红薯的脾性以及等这外来品种适应了本地土壤后,产量或许还会更上一层楼。

    李隆基高兴啊,亩产量二十石这是一个什么概念,这几乎是将大唐粮食产量直接翻了数倍,当然全天下不可能所有地方都种植红薯,也不是所有地都适合种植红薯,比如南方大量的水稻田还是只适合种植稻谷,这红薯可以作为第二作物进行种植在一些坡地和狭小的地块上,以此提高总体的农业产量也是保持承受灾害能力的一种方法。

    当然现在最重要的是向天下推广红薯,李隆基先是下旨赏赐了唐文海等远洋归来的功臣,同时还特意在颁布天下的皇榜中说明了红薯是在冠军侯安江顺提议圣人准许由唐文海等勇士远道重洋历经千辛万苦才带回来的奇物,命令各地地方官要大力推行红薯的种植,并且由朝廷直接给各州郡分配种根,皇家园林虽然只种植了不到五百亩地,但是加上渤海和岭南道的收获足够使得天下每一个县都能收到至少一石红薯以作为种子。

    和安江顺所在前世世界不同的,在这个世界的大唐因为有安江顺的存在,东方帝国不仅提前了千年有了红薯,而且还是以中央朝廷的圣旨进行推广,这天下那个地方的地方官敢不遵从,现在的大唐虽然历经了数次大战国库有些空虚,但是整体上中央掌控力却处在顶峰阶段,而且只要这些地方官到第二年收获的时候自然就明白了红薯的重要性,加上有皇榜张贴天下,还有李隆基派出去的巡检司使以及大理寺御史台等中央监察官吏。

    “有了陛下圣旨和红薯实实在在的好处,过上几年,百姓们的生活就更好了。”安江顺看着手上的皇榜以及李隆基给他的圣旨对李月婵说到。

    李月婵笑着对安江顺说到:“这下你该宽心了吧。”

    “宽心多了,接下来就是在我治下推广,不过北方主要还是种植玉米,红薯在我们这儿产量远不如南边高。”

    “都种嘛,老百姓也需要吃更多食物嘛,而且这红薯叶不是还可以用来喂牲畜吗?”

    “没错,有了红薯和玉米杆,就能有更多百姓喂得起牲畜了,吃上肉食了。”安江顺笑着说到,作为一个拥有现代思维的人,他深知光吃碳水化合物那是不利于人类的成长的,肉食和蔬菜也需要同步。

    “不管怎么说,你现在可是天下所有百姓心中的恩人了。”

    “恩人谈不上,这件事情必须要让百姓冷静下来,可不能让天下只知我而不知陛下。”安江顺凝重的说到,他的声望越来越高这可不是什么好事情,尤其是他还处在高位,必须要有人来替他挡风,而最好的人选便是唐文海。

    安江顺郑重其事的对李月婵说到:“月婵,晚上你给南边还有长安的人送个信,让他们替唐文海造势,要尽全力将风头引到唐文海身上,而不是让百姓关注我。”

    李月婵明白事情重大,点了点头表示自己记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