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穿越小说 > 大唐东北王 > 第432章:南下江南
    朝廷要核查天下土地人口并且只要你是朝廷户籍在册的农民,你家土地有三分之一以上面积种植新作物红薯和玉米就能享受朝廷的赋税减免的消息很快传遍了大江南北,尤其是江南地区和岭南地区的百姓尤为高兴,因为这两个地区是率先进行土地人口核查。

    同时这两年,大部分郡县百姓都已经知道了朝廷推广红薯种植的事情,红薯又好吃有管饱而且产量高,很多百姓都从西县衙领回了几根种根带回家逐步扩大种植,虽然第一年因为种植时间的缘故收成并没有预计的那么高,但是比水稻更高的产粮,而且不需要大量蓄水的优势还是让百姓看到了新的希望。

    最重要的是红薯的叶子也是可以吃的,这也算稍稍改善了百姓的食谱,让他们多了一种选择,当然要想真正改变百姓的日常生活,让百姓的日常饮食能更加丰富,营养结构更加完美,大唐还需要更长久的努力。

    开元十七年六月七日,安江顺从长安出发前往江南道,同时来自河东道的两百名各级官吏以及来自平卢节度使麾下两千将士也几乎在同一时间南下,所有人将会在开元十七年八月中旬到位,江南道有江南东道和江南西道,在大唐这一地区的人口比较集中,核查起来很快,安江顺也只需要将在册的村落乡镇人口统计清楚即可。至于那些因为各种原因躲在深山之中的百姓,便交给地方官府日后慢慢摸排。

    而且安江顺相信只要了解到朝廷的新政策,想必很多百姓都会主动前来登记,毕竟山里面的条件那肯定是比不上平地,能过上好生活,谁又愿意在山里面吃苦呢。

    此次南下,安江顺先到了荆州,再从荆州坐船一路顺流而下,在六月底就到了扬州而后又通过大运河到了苏州,而这苏州便是安江顺此次南下的第一个目的地,此次土地核查便要从江南东道开始,而苏州西边的太湖地区便是最先开始的地方,为了工作的顺利,安江顺需要深入了解南方的风俗民情以及土地人口分布特点,这样才能对症下药,而不是一刀切,一刀切的政策除了让决策者轻松没有任何好处,还会引起许多地方百姓的不满。

    实践出真知,安江顺要做的就是深入了解江南地区土地分布以及各种土地适合种植什么,如此才能更好的分配给当地居民,而不会造成一家全是肥地,另外一家又没有肥地或者他家全是坡地酸碱地这样的事情,

    “下官苏州太守甘林春参见安尚书。”

    “无需多礼,甘太守,想必朝廷的旨意你已经收到,接下来还需甘太守多多配合才行啊。”安江顺对甘林春说到。甘林春立刻回到:“下官自当全力配合安尚书。”

    “核查土地和人口需要大量官吏深入乡镇,我已奏请陛下从河东道以及平卢抽调部分官吏和士卒,不日即将抵达江南,甘太守还需为这些同僚准备食宿。”

    “安尚书放心,下官等下就让人去准备。”

    “嗯,有甘太守帮助,本官也就轻松多了,核查土地可是苦差事,还请甘太守尽快给苏州各县衙发公文让他们先开始统计各县乡镇以及县城百姓户籍,记住此次统计不论男女都要登记在册!”

    “下官明白,朝廷之前的公文,下官也已全部抄录发送州内各地。”

    “如此甚好。”

    晚上,安江顺入住苏州驿站,在驿站中他拿出了朝廷绘制的地图,整个南方都在大唐统治范围,面积很广,不过人口并不多而且分布相对集中,大多集中在各条江河湖泊沿岸,很少有深入山林地带的村庄聚落。

    “既然都分布在水域附近,那我们便顺着这些河流逐巡查,明日我们便去太湖沿岸看看!”安江顺对彭宇说到,彭宇点点头将此事记录在命令上,安江顺这个时候也响起了后世经常听闻的围湖造陆的事情,明日若是发现这样事情一定要责令这些地区纠正这个问题,毕竟围湖造田那是会严重影响一个地区湖泊的蓄水能力,从而导致又特大暴雨的时候,河水势大湖泊蓄水能力减弱从而导致一些地方决堤。

    作为一个知道问题原因的人,安江顺自然不希望类似的事情再次发生,大唐现在正在不断开疆扩土,还不差这点儿土地,没有必要牺牲今后的利益换取眼前暂时利益。

    第二天上午,安江顺在一百亲兵和两百苏州府兵的护送下出了苏州城前往太湖,苏州离太湖并不远,安江顺沿途考察沿路的乡镇土地分布以及常见的作物,时不时还停下来亲切的和路上遇到的农民交谈。

    尤其是遇到一些茶农,安江顺更是和他们交谈甚欢,茶叶是大唐东西贸易中的一项重要经济作物,具备很高的经济价值,在和西方贸易中,大唐的陶瓷器、丝绸、茶三种商品占据了大头,南方乃是茶叶生产集中地自然值得注意。

    “如果朝廷对你们实行保护,而且帮助你们销售,但是要征税半成,你们愿意吗?”

    “这这……”

    “老丈不必害怕,本官只是随口问问,想必老丈也有所听闻,朝廷已经准备核查天下土地。”

    “知道,知道,县衙之前就已经通知我们了,让我们准备好户籍册还有地契。”老丈略有些担忧的说到,他已经活了五十多岁了,经历了太多的事情,很清楚每当朝廷有大动作的时候,最容易遭殃的就是他们这些平头百姓。

    “老丈安心,此次清查田地朝廷有专人负责,并且不会征收任何钱财,同时只要能够确定土地是你家所有,从今往后这片土地那就是你们家私财,朝廷还会禁止大规模买卖土地,若是有人想要强买强卖百姓可以直接上告道州巡检司衙门,这巡检司啊可以直达天听,老丈你就放心吧。”安江顺随意解释了两句,他很清楚现在这些百姓在担心什么,他们在担心地方上一些官吏豪绅会趁机联合谋取他们的土地,作为官员,安江顺怎么解释这些百姓也很难完全相信,只有等真正的政策落实下来之后,百姓看到了实际利益才会完全相信。

    于是安江顺跳过了这个话题,而是开始问起这太湖周边百姓家中一般种植的作物以及需要多少土地才能满足一家生活所需还要有些剩余产物等等情况,就这样,安江顺每路过一个村落乡镇都会下马问询情况,直到八月二十一日,安江顺才抵达了太湖边的一个渔村,太湖很大里面的渔业资源也很丰富,便逐渐在湖边的一些天然港湾形成了渔村,渔村村民有一部分靠着捕鱼贩鱼为生,同时他们也兼营农业种植家庭所需要的粮食作物或者一些经济作物。

    南方自然条件很好,土壤肥沃雨水充沛,只要农民勤恳不偷懒都能过上不错的生活,安江顺还问到一些渔民知不知道现在有一种叫做红薯的作物在推广,一些渔民表示他们知道,之前还有衙役来他们村宣传过,不过他们村只有两户人家种植了红薯,刚刚种下不久还没有到收获的季节,还不知道具体的产量如何。

    “如果产量真有衙门说的那么高,我们这几家都打算种上几亩。”渔民周旭对安江顺说到。

    安江顺笑着说到:“老乡你放心,这些红薯那都是朝廷试种过,确定产量超过了水稻等作物,圣人才下旨全天下推广此物。”

    “若当真一亩地能有上千斤,那我们一家五六口人就不愁了。”周旭畅想着未来的幸福生活,安江顺笑着说到:“周老哥,你们每日出去打渔能有多少收获?”

    “打渔啊,这都是看运气,运气好一天下来能有个二三十斤,若是运气不好,可能一天只有几条鱼。”周旭咧着嘴说到:“反正让一家人吃上饱饭还是没有问题。”

    安江顺点点头,这便是大唐最普通的百姓,他们的要求就是这么简单,能吃饱饭,然而就是这么简单的要求很多地方都还没有完全满足,比如那些更为偏远的地区,一些百姓还过着较为原始的渔猎生活,完全靠天吃饭。

    “行吧,周老哥你忙着,我先走了。”

    “好嘞。”

    安江顺并没有让士卒打扰周围百姓的生活,他们吃的也都是自己随身携带的干粮以及从渔民手中买来多余的鲜鱼或者几个箭术高超的兄弟从树林打回来的野鸡等动物。

    不得不说还是古代好啊,安江顺心中感慨到,随时都能吃上最绿色没有污染的美食,虽然跟现代比起来少了很多菜式,但是这味道还是很不错的,尤其是这鱼汤,那叫做一个鲜美。

    在周家村休息了一晚,第二天一大早,安江顺便开始了自己的环太湖地区的土地调查工作,环绕整个太湖的调查整整持续了半个月时间,安江顺这才算对整个太湖流域的农业生产与耕地分布人口分布有数,接下来的工作也就好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