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穿越小说 > 大唐东北王 > 第553章:陇右大战 上
    这是一个尘封已久的木盒,上面布满了灰尘,安江顺用手拭去表面的灰尘。

    “现在是到了打开你的时候了吗?”安江顺将木盒放在桌子中央,眼神有些缥缈,似乎是想起了记忆深处的回忆。

    “夫君,你怎么了。”推门进来的李月婵正好瞧见了这一幕,不由得出口问到安江顺。

    安江顺闻声抬头看向门口,是自己媳妇儿没错,沉浸在自己的思想中,安江顺刚才都没有听出来是自己媳妇儿的声音。

    安江顺叹了一口气对李月婵说到:“我在想要不要打开这个木盒。”

    李月婵顺着夫君的话看到桌子上,说到:“这不是当年父皇给你的密旨吗?”

    “没错,就是这个盒子,我就是在想要不要打开他。”安江顺对李月婵说到。

    “密旨里面写的什么?”

    “不知道,当年高力士将密旨交给我的时候,让我不到国家危难之际或者圣人驾崩之时不要打开。”安江顺又想起了过去的种种,脸色不断地变换,作为体贴的妻子,李月婵走到安江顺身后,为安江顺按摩脑袋,然后说道:“那,夫君现在要打开吗?”

    “开吧。”安江顺重重的出了一口气,安江顺缓缓的打开了木盒,将尘封在木盒十几年的圣旨取了出来。

    “贤婿,当你打开这封圣旨的时候,大唐肯定已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或者朕已经归天多时,朕明白,当年你离开朝廷有自己的苦衷。贤婿为大唐贡献了很多,贤婿对大唐,对朕之忠心,朕记在心中……”

    说是一封密旨,其实还有一封信,李隆基在心中诉说了很多心里话,安江顺一直觉得李隆基当年沉迷美色,其实李隆基在信中对安江顺说的话让安江顺第一次产生了怀疑,当时的李隆基的认知还是很清楚的,写这封信的时候,李隆基其实还是知道朝中的平衡正在被打破,李隆基逐渐看重安禄山其实就是想制衡朝中李林甫以及安江顺两个人,正所谓三角关系才是最为平衡的,李隆基不知道三角平衡关系这个词语,但是这个道理他还是知道的。

    “原来当年陛下也看到了一些事情,不过当年的陛下可能也没有料到今天这样的结果吧。”安江顺长叹一口气。

    “快把密旨打开,看父皇给你留了什么旨意。”

    “国家危亡之际,安卿可持此密旨就任辅国大将军节制全国军队!朕驾崩后,卿可持此密旨回京坐镇,直到新帝平稳登基……”密旨主体就只有这一句话,其他的都是所有圣旨都会用到的话。

    看到这封圣旨,安江顺既是感动又是感叹,他还是小瞧了这位陛下,他们都觉得李隆基已经被美色迷住了,其实那个时候李隆基看的还是很清楚,而且安江顺做出了有负李隆基的事情,李隆基的心胸依旧容纳了安江顺的所作所为,不仅如此,李隆基其实心中对安江顺还是非常信任,否则李隆基不会给出这样一封密旨,而且还特意在密旨中注明了,这封圣旨永久有效,若是他驾崩了,安江顺自动成为辅政大臣,同样的密旨在太极殿的牌匾后面也藏了一封,而这件事情只有三个人知道,李隆基、安江顺、高力士三个人知道在太极殿正殿牌匾后面藏着一封密旨,这封密旨只有在李隆基驾崩后可以打开。

    “辅国大将军。陛下可是真的看得起我啊。”

    “夫君,现在怎么办?你要回长安吗?”李月婵问到安江顺,安江顺摇摇头,他对李月婵说到:“月婵,此事先不要说出去,静观其变。”

    “为什么啊,辅国大将军啊,从你打开圣旨的这一刻开始,你就是全国军队的统帅,杨国忠也屈居于你之下。”

    “因为这是密旨,你能保证十几年过去了,陛下他还会认这一封圣旨吗?就算是陛下承认,杨国忠这老家伙在没有遇到真正的危险之前,他会这样顺利的让我就任吗?最多我可以凭借这封圣旨顺理成章的接手以往安东系人马,调动老兄弟们罢了。”

    “夫君,你的意思是,时机未到?”

    “没错,时机未到。”安江顺对李月婵说到,“现在拿出这样一封圣旨,只会适得其反,还是要再等等,等陇右的消息,如果形势好转也就不需要我了,如果局势继续恶化,我再出山力挽狂澜。”

    李月婵点了点头,“夫君决定就行了。”

    就在安江顺和李月婵聊天的时候,叛军已经攻下了玉门关,直奔鄯州城而来。

    天宝十四载九月,十五万叛军兵临城下,陇右节度使郭子仪给长安发去急报,郭子仪在接到安禄山反叛的消息后就开始了疯狂征兵,终于在叛军兵临城下之际,招募了军队三万,其中有一半是退役老兵,然而就算如此,整个鄯州城中也不过只有四万守军,而敌人有十五万,他们的身后还有十万军队正在急速赶来。

    鄯州城失守只是时间问题,郭子仪的信使沿途跑死了三匹快马,终于赶到了长安,听闻叛军已经打进了陇右,兵临鄯州城下,杨国忠终于慌了,纸始终是包不住火的,以养正诚为首的官员跪拜宫门前,求见圣人。

    高力士冒着被李隆基杀头的危险,进宫通报。

    得知安禄山叛乱,并且叛军已经攻入了陇右,李隆基大发雷霆,然而杨国忠凭借自己在李隆基身前的宠信以及杨玉环的枕边风仍旧顽强的保住了自己的宰相之位。

    李隆基责令杨国忠、养正诚等官员必须尽快在关中地区招募军队,而后下诏急调北方各镇军队以及江南地区的军队。

    各地勤王军队接到李隆基圣旨的时候,鄯州大战已经进入了白热化阶段。

    “郭将军,城内已经没有箭矢了。”

    “将军,铁匠说城内已经没有任何可以用作打造箭头的铁器了。”副将徐政对郭子仪汇报到,战争已经进行了二十天,陇右军队很顽强,郭子仪的指挥也很顽强,更重要的是,郭子仪手中还有五百陷阵营,这五百陷阵营每年都有老人离开,新人加入,但是其顽强的战斗意志从成立之初就流传了下来。

    这五百陷阵营在守城中发挥了极大的作用,数十次击退了登上城墙的叛军,杀得叛军那是闻风丧胆,城墙下的尸体已经堆成了山,已经腐败,但是战斗还在继续。

    “没有箭,就用石头,没有石头就用你们手中的兵刃!绝对不能让叛军进入关中!”郭子仪登上城楼大声对所有士卒鼓舞士气到。

    两个世界的郭子仪机遇并不一样,安江顺前世历史上的郭子仪出场后力挽狂澜,而这个世界的郭子仪一开场就登台了。

    “嘿哈!”

    “大唐万胜!”

    “大唐万胜!”将士们不断高呼着口号,既是响应将军,也是在驱散自己心中的恐惧和担忧。

    走下城楼,郭子仪回归到了现实,问到一旁的副将:“京中还是没有消息吗?”

    “没有,任何消息都没有,将军我们可能坚持不到援军抵达了。”

    “没有援军也要守!”

    “不然我们突围吧。”

    “突围?你是让我放弃城池,放弃这一城的百姓,狼狈的逃回去?”郭子仪怒目瞪着自己的副将。

    “将军,留得青山在不愁没柴烧啊,朝廷本来就没有什么精锐了,若是我们陇右军全部折在了这里,城池依旧没有守住,叛军长驱直入,朝廷又该如何,我们又该如何自处?”副将的话引起了郭子仪的深思,其实徐政说的也有他的道理,关中,长安的军队什么情况,这天下没几个人不知道,七八成都是一些地痞流氓,只有剩下的两三成军队还算的上精锐,就算朝廷紧急招募士卒,也很难在短时间内形成战斗力。

    更重要的是,现在的朝廷是由杨国忠这个奸贼当道,这人啊,还不如李林甫三成本事,可是这折腾的能力却远胜李林甫。

    “哎,若是此事侯爷就在鄯州城,一定有办法解决当前的困局。”

    “是啊,这么多年过去了,侯爷的风采仍然停留在我们脑海中。”徐振也是在安江顺麾下做事多年,对安江顺很很熟悉,面对这样危局,而且还是守城,徐政也想起了安江顺,侯爷当年最初就是以善于防守而出名,当然后来所有人都知道安江顺其实更擅长进攻。

    而且安江顺还有一句话,那就是进攻就是最好的防守。

    “进攻就是最好的防守,可是我们现在连进攻的本钱都没有。”郭子仪有些垂头丧气,这二十天来,城内的守军伤亡已经超过一万人,大量物资被消耗,再这样打下去,坚持不了一个月了。

    “再坚持坚持,杨国忠就算是再傻也知道陇右丢了,叛军进入关中兵临长安城下那只是时间早晚罢了。”郭子仪他们现在只能把希望寄托于希望很渺茫的朝廷大军了,若是一个月之内援军还不到,他们就真的只能弃城突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