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穿越小说 > 大唐东北王 > 第557章:进逼长安
    “我这就去。”

    这不是安江顺自私,也不是安江顺个人主义,而是杨国忠这个人确实不可靠,如果将精锐全部送到了长安勤王,这长安又没有什么靠谱的将领,将精锐交到杨国忠手中,安江顺是真的怕仗没有打赢,这士卒都还白死了。

    “夫君,你怎么了?”

    “前线战事不顺,我这又还没有筹备完,心里又总觉得少了一些什么。”安江顺对李月婵说到。

    “二哥他们怎么说?”

    “半个月前,二哥来信说,正在召集以往的老兵,以及招募新兵,目前整个渤海只有不到十万军队,其中一半是新招募的士卒,不管战局恶劣到了什么程度,只要国家还没有到灭亡之际,我绝对不能让这些士卒上前线送死。”还是那句话,安江顺不会用人命去填,去拼。

    安江顺一边说一边想起了前世学过的杜甫的一首诗,石壕吏,诗中对朝廷征调兵员的惨烈描写,安江顺发誓一定不会让这样的情况称为大唐的普遍状况,在安江顺看来,就算叛军攻占了长安,攻占了雒阳等地也算不了什么事情,叛军造反没有根基,短时间内也得不到百姓支持,人家造反都是朝廷腐朽不堪,这天下百姓生活越来越煎熬,但是这安禄山造反的时机确实不是太好,大唐朝廷在李隆基不管事儿,杨国忠主政的情况下确实腐朽了,但是这百姓的生活还不算太糟糕,因为有安江顺的蝴蝶效应在,大唐百姓不说都有足够的土地,但是有红薯、玉米等新作物,大唐百姓的生活比起安江顺前世历史中的安史之乱之前的天宝年间要好太多。

    最直观的便是,这个世界的大部分大唐百姓都是能在交完税后还能保证自家生活,这是一个进步,在古代,在生产力还不是很高的情况下,应该说安江顺那是活人无数,在很多百姓心中,安江顺那就是活神仙啊。

    “只是苦了百姓啊。”

    “兴旺衰败,永远苦的都是百姓。”安江顺对李月婵说到:“夫人,为夫可以交代给你一个任务吗?”

    “夫君不必如此客气,你我夫妻之间,还有这般客套吗?”李月婵故作不高兴的问到,安江顺嘿嘿傻笑一声掩饰自己的尴尬,然后对李月婵说到:“为夫想让你用酒楼的便利去帮助那些因为战争而流离失所的百姓,尽力而为吧,不要因为这件事情而损害了更多的人的性命,主要还是帮助那些流落到朝廷控制区的百姓,至于沦陷区暂时只能委屈他们了。”

    “夫君,你到底什么时候回长安。”

    性子很柔的李月婵心里面很难受,她为朝廷的不作为难受,为那些百姓蒙难为前线牺牲的将士而难受,同时李月婵心中也很自责,李隆基是她亲生父亲,自己父亲这些年做这些事情,自己作为大女儿没能劝住父亲,这是她没有尽到女儿的职责,李月婵现在就陷入了一种很奇怪的思维困境,将一切的责任往都往自己身上揽过来。

    安江顺想了想,对李月婵说到:“再过两三个月吧。”

    两三个月似乎不算很久,李月婵点了点头,不过很快一封突然到来的信打乱了安江顺的计划,安江顺预计中的庆州、岐州一线的朝廷军队连十天都没有坚持到,叛军长驱直入,直逼长安。

    郭子仪在杜海等人的冒死掩护下,顺利退到了更南边的汉中,保存了陇右军实力,只是可惜了杜海和断后的两千多兄弟,最后只有不到三百人活着回到了主力,叛军见陇右军退到了汉中也不继续追了,汉中一代,险要很多,道路艰险,安禄山召回了追击的军队,转向东边进军长安!

    叛军攻占鄯州,即将杀入关中的消息在长安城中传开,近百万长安百姓人心惶惶,养正诚等人谏言李隆基,李隆基紧急迁往东都雒阳,放弃长安,长安以西几乎无险可守了,在长安又只有七万军队,其中一半都是杂牌军,李隆基这个时候也知道了杨国忠之前的愚蠢行为,李隆基急召河东节度使哥舒翰进京接任兵部尚书,然后令哥舒翰镇守潼关!一定要挡住东进的叛军,李隆基则带着后宫佳丽以及朝廷官员逃往雒阳,丢下长安近百万百姓。

    逃往雒阳的路上还有很多长安难民,叛军就要打来了,皇帝都要跑了,百姓就更不敢留在长安了。一路上许多百姓和官员议论纷纷,议论的主题有三个,其中两个都是关于杨国忠、杨玉环兄妹两人,很多百姓和中低层官员都在议论这一切都是因为杨国忠杨玉环兄妹两人霍乱朝纲导致的。

    时不时李隆基就能听到这样的言论,虽然李隆基对杨玉环还是爱不释手,没有这些议论厌恶自己的贵妃娘娘,但是对杨国忠,李隆基的态度可就没有这么好了,李隆基这样的人性格很固执,在李隆基看来,我给你杨国忠这么多的信任,但是你辜负了我,而且也是因为你导致了我另外一个忠臣竟然叛乱了,李隆基直接就将所有的责任怪到了杨国忠身上,杨国忠在朝中越来越不受重视。

    而议论一个主人公便是已经离开大众视野十余年的安江顺,朝廷面临如此危机,这不免让很多人想起了当年安江顺叱咤风云的时候,那个时候,大唐四海升平,不管是国内还是外部的敌人,就没有人敢和朝廷为敌,别说叛乱了,开元年间土匪都很少见,百姓们吃的饱饭没必要去当土匪,同时安江顺在的时候,整个大唐的军队素质很高,就算一些地方冒出了土匪,很快也会被官军消灭。

    现在安禄山造反,官军根本抵挡不住,就连当初冠军侯麾下的大将郭子仪也在叛军的兵锋前坚守两个月后弃城突围,不过百姓和朝中大部分官员对郭子仪的感官还是不错,尤其是武将群体,大家都能体会郭子仪的难处,五万不到的守军其中一半还是新招募的士卒,在五倍于己的叛军围攻下能坚持两个多月时间。

    而被李隆基紧急提拔为兵部尚书的哥舒翰在上任的第一时间就奏请皇帝,不仅免去了对郭子仪的责罚,而且还给了郭子仪特权,让郭子仪可以再汉中以及剑南道各地招募兵员,组建更多军队,威胁叛军的侧后方。

    至于冠军侯安江顺,哥舒翰并不了解,而且安江顺离开朝廷十余年,归隐在山林,哥舒翰和安江顺没什么直接接触,而且这人也都有表现欲,哥舒翰好不容易熬出头了,肯定不想安江顺回来住持大局,此乃人之常情,李隆基听到官员和百姓的议论也询问过哥舒翰这个现任兵部尚书的意见,哥舒翰稍稍犹豫一下然后果断的说到不必请冠军侯回来了,理由还挺充分,因为安禄山是安江顺的发小。

    李隆基这十几年没有见到过安江顺了,安江顺在李隆基这里自然分量就没有那么重了,加上杨国忠兄妹不断对李隆基说要避嫌,李隆基最后就暂时搁置了请安江顺回来的想法。

    不过这哥舒翰在想象自己力挽狂澜的时候根本没有考虑到他面临实际情况手中又有多少实力,加上这李隆基越来越倚重外戚和宦官集团,哥舒翰虽然接管了中央军队指挥权,但是军中还有一大群宦官监军。

    而杨国忠虽然被免去了兵部尚书的职位,但是名义上他还是宰相,地位还是高于哥舒翰,哥舒翰和杨国忠的关系也不好,哥舒翰一直坚持认为安禄山造反就是因为杨国忠的逼迫,几次进言李隆基弹劾杨国忠,如果不是因为现在面临安禄山的禁军,哥杨二人一定会爆发更大的冲突。

    这些事情在安江顺看来都是小问题,最大的问题是王成安给安江顺的信中提到了一件事情,那就是哥舒翰主动出了潼关和叛军五万先锋进行的大规模的野战,想要击败安禄山的先锋大军,结果两败俱伤,安禄山的先锋军退回了长安,就单独的的战役而言,表面上看是哥舒翰获胜了,但是最关键是哥舒翰手中只有七八万军队,而叛军后面还有二十万大军!而叛军的先锋五万虽然败了,但是他们为主力攻打潼关解决了近一半的守军,若这是攻城战中,要想杀死守军两三万,叛军至少要付出三倍代价,所以真正的赢家是安禄山的叛军。

    这个世界的哥舒翰真的有愧于名将的称号,

    “这个蠢蛋哥舒翰!”安江顺将手中的迷信丢在地上。

    “侯爷,怎么了?”一旁的彭宇问到,安江顺生气的说到:“这个哥舒翰,为了区区五万人就出关野战,表面上看官军获胜了,但实际上,哥舒翰手中七八万大军损失了近一半,而叛军就算五万先锋全军覆没他们也还有二十万人!愚蠢!真的是愚蠢!”

    “以前我还觉得这哥舒翰有几分本事,现在看来,就是蠢蛋一个!放着优势不利用,竟然出城和叛军野战!该死,可惜了那么多我大唐好男儿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