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穿越小说 > 大唐东北王 > 第558章:形势危急
    “现如今潼关只剩下四万守军,而他们要面对的是近二十万叛军。”安江顺对彭宇说:“从成安哥送出信这天算起,现在已经过去了十一天,这十一天能发生多少事情?”

    安江顺现在真的很担心,潼关到底能不能守住,毕竟潼关的主要防御设施都是朝着东边的,可是谁都没想到想到这一次潼关要面临的却是来自西边的敌人,哥舒翰的冒然出击又导致本就兵力不够的朝廷大军损兵折将,整体实力上更为劣势。

    而在潼关的哥舒翰这个时候也开始后悔自己此前冒然出击了,虽然击败了叛军的先锋,但是自身伤亡超出了预计,损失很大,尤其是仅有的精锐损失不少,这让哥舒翰心中有些打鼓,他真的能凭借现在仅有的四万军队守住潼关吗?

    哥舒翰一边给郭子仪去了第二封信,让郭子仪从西边出兵牵制叛军一部分兵力,一边让人在东边紧急招募军队,还有各地勤王军队!哥舒翰以兵部尚书的名义催促各地勤王军队尽快赶到。

    终于在年底的时候叛军发起新一轮攻势之前,从江南两道、淮南道以及河东道等地抽调的两万勤王军终于赶到,这些军队虽然也只是各地的团结兵郡县兵,但是总好过新招募的士卒。

    有了两万援兵,哥舒翰终于松了一口气,据关而守,一连三个月让叛军不得寸进。

    由于长安的快速陷落打乱了安江顺的计划,安江顺最终没有选择前往关中,而是让人给李隆基带去了一封信,信里面就只有一句话,密旨臣已启封。

    得知安江顺改变主意不去关中面圣,而是直接去北方,回到渤海故地,李月婵什么话都没有说,只说了一句,妾身等君回家。

    十五载三月,在雒阳行宫的李隆基时隔十五年再一次收到了安江顺的亲笔信,虽然信上只有简单的一句话,但是就是这么一句话却勾起了李隆基无限的回忆。

    时隔十五年,李隆基再一次想起了当年叱咤风云的大唐冠军侯安江顺的风采,以及安江顺对朝廷对帝国的巨大贡献,还有对他这个皇帝的忠诚,李隆基屏退了所有宫女还有太监,一个人在大殿中坐了整整一个时辰,终于,李隆基下定了决心,自己研磨写了一封圣旨,然后将大殿外的太监叫了进来,令其招来高力士。

    “陛下,只要有臣在,绝对不会有任何一个外地踏入大唐国境……”

    “陛下对臣之好,臣铭记在心。”

    “陛下……”

    皇帝的思绪飘向了远方,直到高力士走进了大殿,轻轻的唤到:“陛下。”

    李隆基这才从遥远的思绪中退了出来,看向高力士,“朕有一件事需要你跑一趟在,这件事情非你莫属。”

    李隆基一边说一边将一封圣旨和一个木盒亲手交给了高力士,让高力士带着圣旨和木盒去找安江顺,将圣旨和这个木盒交给安江顺。

    “务必亲手交给冠军侯。”

    “老奴领旨。”

    高力士前脚刚离开雒阳,后脚就从潼关传来了坏消息,叛军在前两日的战斗中好几次冲上了城墙,虽然守军还是将叛军赶下了城墙,但是为了将叛军赶下城墙,守军付出了极为严重的代价。超过三千名士卒阵亡,一千余士卒身负重伤。

    城墙上很多箭塔被损坏,床弩等器械也遭到了不同程度损坏,局势岌岌可危了,哥舒翰连忙写折子要求皇帝赶紧将雒阳的守军派到前线,前线继续更多军队。

    雒阳目前的守军是从河北地区抽调的三万军队,整体素质好过其他地区的地方部队,而且这三万人中还有一万渤海精锐,这是一支真正的精锐,至少在训练上面是这样的。一到雒阳就被李隆基拽在手中,轻易不愿意派出去,只给了哥舒翰南方的勤王军队。但是现在收到哥舒翰的求援,李隆基在不愿意也只能派出了两万五千人支援潼关,支援哥舒翰,只留下了五千勤王军和原本的五千禁军。

    就在所有人都认为局势能够稳定下来的时候,北方单于都护府传来了一个消息石破惊天!安禄山的叛军占领了单于都护府,并且安禄山以自己突蕨人的身份大肆宣扬,招募了大量突蕨人加入了自己的军队南下跨过了河水直奔着雒阳而来。

    就如同安江顺时常教导自己小儿子说的那样,战场局势千变万化,潼关局势勉强稳定住了,北边又出问题了,安禄山鼓动起了北方的一些突蕨遗民,在安禄山嫡系主力的率领下组成了五万攻击骑兵南下,直奔雒阳而来,雒阳只有一万守军,要防守偌大一个雒阳城,根本不现实,而且安禄山的骑兵渡过黄河后可以直接切断雒阳与东边中原和江南地区的联系,一旦和这些地区的联系被切断,江南和中原等地的粮食不能运到雒阳,避难到雒阳的皇室以及朝中群臣还有贵族们,还有在雒阳的百姓中有超过一半是不从事农业生产的百姓,这么多人需要养活,没有外界运进来的粮草和其他物资,光是靠着本地的粮食和物资根本养不活。

    叛军的骑兵已经兵临汾州,距离雒阳已经很近了,这些被安禄山鼓动起来的突蕨人战斗热情很高,这些突蕨人才被大唐征服二十年,上两代的老人还没有故去,他们对大唐征服了他们非常不满,安禄山的人回到草原招募的时候,当年安江顺叱咤草原的时候,那些年龄尚幼的突蕨人如今现在差不多三十多岁。加上当年那些中年人的儿子辈从小就被自己父亲灌输了突蕨至上,之前那是在隐忍,现在安禄山杀回来了,他们突蕨人的机会再一次来了,他们要重振突蕨雄风!

    虽然不是所有突蕨人都这样想,但草原上确实有不少突蕨人倒向了安禄山,这些从小就生活在马背的游牧百姓善于骑兵作战,自从突蕨各大部落被安江顺一扫而空后,朝廷在草原的驻军一减再减,此前还抽调了不少人南下勤王,现在叛军打到草原来了,草原的唐军根本没有还手的实力,许多守将弃城而逃,只有少部分的将领坚守城池,整个单于都护府很快就沦陷了。

    现在雒阳也危险了,杨国忠慌忙进宫面见李隆基,提出了自己的意见。

    “陛下,我们跑吧。”杨国忠对李隆基说到,“叛军已经攻占了汾州,很快就会进逼雒阳,雒阳已经不安全了,为了江山社稷,臣恳请陛下离开雒阳,南下避难。”

    杨国忠很清楚,他的权力全部来自于李隆基,如果李隆基被推翻了,他注定就要被人遗忘,尤其是叛军首领还是安禄山,安禄山一旦获胜,谁都可能在新朝廷继续效命,就只有他杨国忠不行,他和安禄山那是死对头,杨国忠是绝对支持和安禄山死扛到底的那一个人,在雒阳面临危险的时候,杨国忠直接建议李隆基出走,雒阳是不能待了。

    “陛下,百姓常说留得青山在不愁没柴烧,各地勤王军队还需要时间才能赶到,我们只是暂时离开,日后一定还会回来。”

    “回来?那我们现在去什么地方?”李隆基落寞的说到。

    “南下扬州。”杨国忠对李隆基说:“我们去扬州,借助江水天堑一定能挡住叛军兵锋,而且冠军侯不是在扬州吗?有冠军侯在,朝廷一定能反败为胜。”

    “冠军侯已经离开扬州了,此时并不在扬州。”李隆基对杨国忠说。

    “不在扬州?”

    “没错,冠军侯已经离开扬州去了北方。”李隆基对杨国忠说:“早在十五年前,朕就曾给过一道密旨给冠军侯,如今我大唐确实到了生死危机的关键时刻,冠军侯已经按照密旨行事了。”

    什么!杨国忠心中掀起了惊涛骇浪,这里面竟然还有这样的隐秘,十五年前,所有人都觉得冠军侯和皇帝之间关系已经到了冰点,可是现在竟然从李隆基嘴里说出了这样一句话,这怎么能不让杨国忠吃惊。

    李隆基对杨国忠说这个秘密的时候,似乎还有一些骄傲,似乎是在说自己当年英明吧。

    “十几天前,我已经让高力士带着圣旨还有印绶前去寻找冠军侯,现在准备的说来冠军侯已经是辅国大将军了,朕相信,安卿还会再现二十年前力挽狂澜的英姿。”

    “可是,冠军侯要多久才能带着援军入雒阳,臣以为为安全起见,朝廷还是应该暂避叛军锋芒。”

    “既然如此,那就暂时离开吧,等冠军侯带着大军南下,我们再回来!”李隆基对杨国忠说到。

    杨国忠当即欣喜的说到:“臣领旨。”

    只要能离开雒阳就行,不管叛军能不能攻下雒阳,离开这里总好过留在雒阳提心吊胆。

    一天后,李隆基当着群臣的面宣布南下避难,只给雒阳留下了五千守军,李隆基带着后妃、宫女宦官以及朝中大臣南下扬州,避开叛军兵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