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穿越小说 > 大唐东北王 > 第92章:末路
    头顶的石头雨终于停了,还未等吐蕃人庆幸劫后余生,峡谷外又传来了一阵阵杀喊声,是张守珪率领的主力追了上来。

    “松赞老儿,投降吧,你走不掉了。”循着头顶的声音望去,松赞鹤鸣走到峡谷中央问到上方的安江顺:“你是何人?”

    “本将大唐右龙武军都尉安江顺。”

    “安江顺?”吐蕃地处高原,消息相对闭塞,少量吐蕃商人回国也不会刻意传播安江顺的事迹,松赞鹤鸣并不知道安江顺是何人,见到安江顺如此年轻,松赞鹤鸣不由得有了一丝轻视,“年纪轻轻便是都尉,不知是哪家子弟,某从未听闻过?”

    安江顺还未说话,一旁的程野已经忍不住了,大声朝着峡谷下方说到:“我们都尉根本不是世家子弟,坐上都尉之职也是全靠自身能力。”安江顺打断了程野对松赞鹤鸣说到:“松赞鹤鸣你也不用套某之话,今日便是你之末路,下令投降还能保全性命,如若不然只能死在这峡谷之中,无人收尸。”

    “你是此次主帅?”松赞鹤鸣问到,安江顺摇头说到:“并不是,只是我主张堵住峡谷堵住尔等退路所以我便出现在这里了。”

    “如此说来一开始你们便吃定我了?”

    “松赞鹤鸣,你太自大了,固然我大唐军队战力有所下滑,但也不是你麾下区区六七万人就能撼动的。”

    松赞鹤鸣看了看四周的吐蕃将士,松赞鹤鸣哀叹道:“难道我错了吗?”

    “你没错,为了自己国家开疆扩土值得尊重,只不过你选错了对手!”安江顺举起右手示意弓箭手做好准备,再次大声问到松赞鹤鸣:“松赞鹤鸣,投降或者死亡,我只给你一炷香时间考虑!”

    安江顺话音刚落,程野就拿出了一炷香点上放在悬崖边上。

    半柱香时间过去了,程野大声对着峡谷中吼道:“还有半柱香!”

    峡谷外,唐军步卒已经开始朝峡谷中挺进,数百个刀盾兵和长枪兵组成盾墙,后面跟着的是轻步兵护送的弓手,战斗进行到这一步,无论是张守珪还是罗志他们都不希望麾下士卒出现更多的伤亡,盾墙不断推进后面的弓箭手只需要朝着盾墙前不断放箭,峡谷涌进了超过两万吐蕃人,这些散兵都是在唐军刻意驱赶到烈风峡谷而后一举歼灭,走在最前方的数千人进过安江顺的石头雨以后所剩无几,后面的溃兵此时也正在被唐军屠杀。

    杀喊声,哀嚎声不断从峡谷另一端传来,松赞鹤鸣心中还在家纠结,投降还是不投降?

    峡谷上方的唐军还没有动作,峡谷中一些吐蕃人心中便有了小心思了想要从巨石中间寻找缝隙逃走,看着那些吐蕃人的动作,安江顺冷哼一声也不去管,“啊!”就在有吐蕃士卒看到有人成功爬过局势立刻从躲着的崖壁两侧起身也想冲过去,就在这时巨石后方突然传来惨叫声,迈着小碎步的吐蕃人当即停下脚步,脸上变得犹豫起来,石头后面有唐军,他们若是一个个过去就是送死。

    扎西姆问到松赞鹤鸣:“玛本,怎么办,我们要投降吗?”

    “你害怕了?”松赞鹤鸣看向扎西姆,眼神中充满杀意,不过很快又退散而去,被松赞鹤鸣眼神逼退,扎西姆不敢言语退到一旁,其实松赞鹤鸣这个时候也很纠结,投降便能保命,和唐人交手这么多年,唐国军人这点儿信誉还是有的,只不过身为松赞干布的后代松赞鹤鸣也有着自己的骄傲,就这样投降,他于心不甘可又没有办法改变当前战局。

    一炷香时间很开就过去了,见到香快到烧到底了,程野上前两步走到悬崖边对下面的人吼道:“时间马上到了,松赞鹤鸣,怎么样,你考虑好了吗?都尉说了,只要你投降便能活命。”

    幸存的吐蕃人包括刚刚被逼到此处的吐蕃士卒也都了解了当前局势,所有人都看向了松赞鹤鸣,不管是奴从士卒还是武士军官,所有人都在等松赞鹤鸣的一句话,投降还是死战。

    枭雄末路,这是松赞鹤鸣此时的写照,不管是他自己大意了还是自大了,松赞鹤鸣已经被堵在了烈风峡谷中,后有追兵,前路被堵,两边是悬崖峭壁,这就是死地。

    “准备放箭!”

    随着安江顺的命令,悬崖上五百弓箭手走到崖壁边缘举起了手中弓箭。

    在弓箭手的威胁下,松赞鹤鸣终于做出了决定,对扎西姆说到:“全军放下武器,我们投降。”说罢,松赞鹤鸣当即无力的坐在了地上,他成为了吐蕃国历史上第一个投降的玛本。

    见到吐蕃士卒一个接一个的放下手中兵刃,安江顺并没有完全相信吐蕃人,让程野带着弓箭手在上边警戒,同时让人立刻通知谷外的张守珪。

    峡谷中,残肢断臂,血流成河,安江顺终于知道前世看过的一些电视小说中那种血流成河甚至能浮起盾牌的场景并不完全是假的,至少在此时的烈风峡谷中,数千吐蕃士卒被砸得血肉模糊鲜血流到到处汇集在峡谷底部真的成了一条河,一些木质的盾牌就被血水举起浮在表面,天色渐渐的黑了,峡谷内外燃起了一堆堆的篝火,峡谷内的吐蕃人正在被唐军挨个带出峡谷集体看管起来,同时受伤残废的已经通通被唐军将士人道主义了,经历了这么多次战争后安江顺早已经习惯了这样的做法,没有办法,这就是这个时代,伤口感染还处在一个无法解决的时代,别说敌军,甚至于很多时候连自己人都会狠心的送兄弟一程还少些痛苦。

    半个时辰后,所有的吐蕃士卒全部被带出谷外看管起来,安江顺和程野等人也走下了峡谷来到张守珪的帅帐中。

    “安郎,来我给你介绍一番,这是鄯州长吏罗志罗长史。。”

    “下官罗志见过安都尉。”

    长史只是刺史佐官,罗志在一众鄯州官员面前地位还算高,但是在安江顺身前则算不上什么了,毕竟安江顺已经正五品的右龙武军都尉,而张守珪也是正五品上的州治所府都尉,品级都比罗志高,张守珪对罗志客气只是因看在罗志身后的刺史王清面子上这才对罗志非常客气,安江顺则不一样,他现在的身份是圣人亲军都尉,不管是品级还是实际地位都要比罗志高,罗志先行礼也是应该,安江顺自然不是暗中居高自傲的人,当即回礼到:“罗长史客气。”

    “安郎,罗长史,现在吐蕃大军已经战败,经过一天之战斗,我军伤亡也不小,不过主力精锐尚存,我提议明日分出五千府兵押送俘虏反回鄯州,其余人明日一早出发收复鄯城,伺机反击吐蕃。”

    “我附议。”

    “附议。”

    帐内众将当即同意了张守珪的意见,毕竟谁都不想战斗就这样结束了,作为军人他们自然希望战功越多越好,安江顺对张守珪说到:“那我立刻令人清理峡谷中的巨石。”

    “可。”

    作为主帅,松赞鹤鸣的待遇自然比普通的吐蕃士卒好的多,有一个单独的帐篷住还有吃食,至于其他的吐蕃士卒就只能够在峡谷外的狂野上蹲着坐着,按照安江顺的话来说,这都是侵略者,没有当场通通砍头就不错了。

    开元四年十一月十八日烈风峡谷大捷,捷报送到长安的时候李隆基正好与一众重臣在尚书房议事,当着全是自己心腹大臣的面,李隆基毫不掩饰的说到:“安江顺、张守珪两人不错,很不错。”

    群臣传阅捷报,以姚崇为首的一派人自然是非常高兴,这都是他们的人啊,其他派系的人心里肯定就有些不开心了,不过安江顺和张守珪那都是李隆基身前的红人,大唐优秀青年将领,而且这一次安江顺张守珪两人动作赶紧麻利,不仅以最快速度赶到了鄯州而且赶到鄯州就击溃了吐蕃军队并且在安江顺的建言下堵住了吐蕃军队后路歼灭了吐蕃主力并且活捉了吐蕃主帅松赞鹤鸣。

    “想必此时安江顺等人已经收复鄯城,下一步不知道诸位爱卿有何建议?”李隆基问到下方群臣。、

    兵部尚书骆耿羿上前说到:“启奏陛下,臣建议趁胜追击,进攻同仁,给吐蕃人一个深刻教训。”

    “臣附议。”

    “臣附议。”姚崇一系人当即附议到。

    户部尚书薛良吉可不会让姚崇他们达到目的,当即站出来说到:“臣反对,近几年边疆战事频繁,军饷支出颇多,国库已经快见底了。”

    薛良吉的话自然有所夸张了,可他作为户部尚书扮演的就是一个守财奴,如此做不仅不会让李隆基反感还可以达到自己的目的,而且李隆基还会更信任他是为了朝廷考虑。

    听到薛良吉的话,李隆基果然有些犹豫了,他当然希望自己能够开疆扩大将吐蕃人打入深渊完成前几代皇帝没有实现的事情,但是这样做需要投入的军队和军饷将不可计数,李隆基一时间还没有想好。

    姚崇这时候说到:“陛下,臣以为大规模反击不可取,毕竟我朝还没有做好与吐蕃国全面开战之准备,但是小规模反击,拿下同仁,臣以为可取,占据同仁不仅可以给吐蕃人一个教训并且可以卡主吐蕃东进咽喉,保护河州兰州等地。”姚崇话一出,李隆基又有些心动了,姚崇没有直接说放弃反击也没有说要开启大规模战争,占领同仁又对大唐有好处。

    李隆基开始沉思,作为皇帝他很乐意看到下面臣子有不同意见互相对立,但最终他还是必须拿出一个决定才行,最终李隆基对中书舍人说到:“拟旨,令王清,张守珪、安江顺三人自行商议反击,朕只有一个要求那便是占领同仁。”

    李隆基可没有直接颁布圣旨的权力,他只能先让中书省拟旨,然后自己盖章再交给尚书省颁布圣旨,这才是一道合法的圣旨,纵然是李隆基贵为皇帝也不能自己直接颁布圣旨,他若是有旨意颁布只能先让中书令拟旨然后再给自己看给一批示盖上玉玺最后再交给尚书省,尚书省若是通过这封圣旨才能够顺利颁布,如果尚书省不通过这封圣旨就会被驳回。

    这是所有唐朝皇帝都要熟知的流程,立志作明君的李隆基自然不会违背这个流程,反正也就是个流程罢了,尚书省的官员都是李隆基亲信,没有几个人会冒着得罪李隆基的风险驳回圣旨。

    在捷报送到长安的时候,安江顺张守珪一行已经收复了鄯城,鄯城以西的边境哨所关口已经全部恢复重新驻兵,只不过这一战鄯州边军伤亡较大,安江顺等人领兵仍然驻扎在鄯城以防吐蕃军队卷土重来,吐蕃人损失了超过七万大军连主帅松赞鹤鸣都被俘了,卷土重来的可能性虽然不大,但也并不是没有,尤其是安江顺是深入了解吐蕃国情之后更是觉得这种可能会非常大,而且安江顺隐约还有些不安,在他来到这个世界后,历史的发展和他前世熟知的进程已经大有不同,经过前几次的事情,安江顺发现每次有他参与的事件都会发生极大的变动,他害怕接下来还会有更大规模的战事爆发,在众人都在欢庆胜利的时候,安江顺已经开始迎接下一场的战争,他心中有一种直觉,下一场战争很近,很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