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穿越小说 > 大唐东北王 > 第93章:回京过节
    十一月底,圣旨抵达鄯城,在鄯城驻守的安江顺、张守珪两人接到圣旨后立刻召集麾下部队集合准备出征。

    入冬的鄯州可以说是天寒地冻,虽还未到达天寒地冻的地步但也冷的刺骨,走在营地外,安江顺问到张守珪:“大哥,你说朝廷怎么会在这时候下进攻命令?”

    “可能是想趁着吐蕃元气大伤重创吐蕃人,同仁乃是通往河州等地的咽喉,若是能占据此地,我们便能卡住吐蕃东进道路,或许圣上正是出于这种考虑才会令我们进攻同仁。”

    安江顺问到张守珪:“大哥,我们能抽出多少兵力攻打同仁?”

    “除去各地守军,大概能抽出三到四万精锐。”

    “从鄯城出发攻打同仁我们是自北向南进攻,有兵部命令在可以令河州府出兵协助牵制敌军。”

    在朝廷圣旨到来之前,安江顺、张守珪、王清此前已经商议过开春后反攻吐蕃,首要目标便是这同仁城,令他们有些措手不及的是上面突然颁布圣旨令他们尽快进攻同仁占据同仁牢牢的守住。

    “不管如何先派探子探清同仁情况,也好有个完全准备。”安江顺对张守珪说到,“如果情况不允许我们再行决断。”

    张守珪点了点头,“我这就派出探子。”张守珪立刻让唤来自己的传令兵让其通知斥候营立刻派出探子刺探同仁城情况,而安江顺则立刻有化身后勤官调集军用物资,粮草,上面有命令他们必须执行,由于接下来的战斗海拔越来越高,地形也更为复杂,安江顺直接统率的有右龙武军骑兵基本失去了作用,进攻同仁更是要经过大量峡谷河谷地带,骑兵发挥不了自身的机动性,安江顺干脆就决定让所有骑兵驻扎鄯城防范其他方向的吐蕃人进犯,自己则专心致志的做一个后勤官保证大军能够顺利出征。

    随着探子不断把同仁守备情况传来,安江顺和张守珪对吐蕃人在同仁的守备情况已经了解的差不多了,整个同仁有吐蕃军队七千人,其中六千人是奴从士卒,只有一千人是吐蕃各级武士和低级军官,兵力不多,不过同仁城是吐蕃人东进河州等地的咽喉要地,吐蕃守军虽然不多,但同仁城墙却是因地制宜完全用石头筑成,同时还拥有大量守城器械,想要迅速拿下同仁可不容易,正待安江顺和张守珪商议如何进攻的时候,一个坏消息从城外军营传来打了安江顺他们一个措手不及。

    “又有不少士卒冻伤了?”

    “没错,还有很多士卒伤风卧床不起,实在是太寒冷了。”李成回到安江顺。

    入冬时节,寒冷成为了大军最大的敌人,这些天安江顺等人一直在思考如何解决将士御寒保暖的问题,如果这个问题解决不了,出征同仁的计划职能搁浅。

    接到李成汇报之后,安江顺和张守珪当即在军营中巡视,虽然他们已经做了大量御寒准备,营内篝火御寒的衣物准备的很充足,但是只能依靠毛皮御寒的士卒们还要穿上冰冷的甲胄,很多士兵都被冻伤了,还有一些士卒因为伤风卧床,还没有出征,就有数百人失去了战斗力,这还是在营中,若是出征在野外扎营温度还会更低。

    “太冷了,这么冷的天气,大军根本无法在野外战斗,只能等开春了。”天气越来越寒冷,走出士卒营帐,安江顺转头对着张守珪说到:“大哥,我们不能出征,在这种天气下出征,弟兄们还没有走到战场便会冻死冻伤不少。”

    “此前为兄倒是没有考虑到这个情况,远在长安那些上层也根本不了解真实情况,虽然战机稍纵即逝,但作为带兵之人我们不能让手下弟兄们白白送死,更别说在如此情况下领着大军出征。”

    “出征同仁必须延迟,我们不能拿兄弟们去送死。”

    开元四年十一月底,张守珪、王清、安江顺三人联名上书要求延迟进攻时间,西北的冬天实在是太寒冷,在物资充足的军营中尚有不少士卒被冻伤,若是出征在野外冻伤士卒怕是更多,如此情况下,三人根本不敢贸然出击,只得以八百里加急上书朝廷请圣人裁决。

    太极殿内,李隆基让一旁的力士把安江顺三人的奏折递给下方诸位大臣传阅:“你们都看了安江顺、王清、张守珪三人联名奏折,都说说有什么看法吧。”

    “启奏陛下,臣以为安江顺等人所言有理,天寒地冻中,我军将士冻伤无数,如此情况下强行出征不仅不能取得成功,我们身处长安尚且觉得寒冷,想必这西北苦寒之地更是寒冷,臣认为必须暂缓进攻,待到来年开春再恢复进攻。”

    “臣等附议。”

    大殿内所有官员出奇一致的同意安江顺等人的提议暂缓进攻。

    见到殿内大臣都同意,李隆基立刻让中书令拟旨让兵部下令张守珪安江顺两人暂缓进攻,待开春气温回升后再行寻找战机进攻同仁,同时李隆基还下旨让安江顺张守珪两人接到圣旨后立刻回京,当然李隆基这并不是让两人回去述职而是给两人放了个年假,马上就要过新年了,高原上的冬天很漫长,离冰雪融化至少还有三四个月时间,李隆基干脆让两人回京过节。

    一来一回,时间已经是十二月上旬,远在鄯州的安江顺三人这才收到来自长安的圣旨,接到圣旨,安江顺两人当即带着几十个卫兵与王清告别便踏上了回京的道路。

    一路马不停蹄,花了八天时间从鄯城赶到秦州,再从秦州通过渭水水流而下又花费了五天时间终于在十二月二十七日晚上一行人赶到了长安城北的码头,在码头随意找了几间个房间休息了一晚上在二十八日清晨一行人从光化门进城。

    “大哥,我现在去拜访老师然后这才去卢府找你。”

    “安郎,这卢府我看我们还是应该尽早搬出,毕竟这规格是大理寺卿从三品大员府邸,短时间内没有问题,若是长期在此居住,朝中定会有人抨击我等,所以我想这次既然回来了,干脆尽快找个小宅子搬出去。”

    安江顺没有说话,他仔细想了想张守珪的话,虽然户部吏部还未派人收回卢府宅院,但是毕竟卢府是按照三品大员规格的宅子,他和安江顺都是五品武将这宅子住着有些僭越了,他点了点头对张守珪说到:“如此便找个宅子也好安置岳母与姐姐,这件事情交给我,大哥你先回去,我去去就回。”

    轻车熟路走进姚府,除了侧门的家丁,安江顺没有惊动任何任何人直接走到书房找到了姚崇。按照姚崇的习惯,在没有朝会的时候,姚崇此时一般都会在书房看书或者思考事情。

    轻轻敲响房门,书房中传出姚崇的声音:“何人?”

    “老师,学生安江顺。”安江顺恭敬的说到。

    “进来吧。”

    推开房门,安江顺走进了书房直接坐在姚崇对面。

    “回来了。”

    “我与元宝大哥日夜赶路,昨夜到了马头,今晨直接进的城。”

    “西北战事吾都了解了,你们做的很对,作为一个优秀将领不仅要听从命令同时也要有自己的决断,你与元宝能抓住战机重创吐蕃活捉松赞鹤鸣,为师很欣慰,不仅是因为你们取得了胜利,而是因为你们懂得使用谋略,以最小代价取得了最大战果。”

    “这都靠老师平日对学生的教诲,如果不是老师,学生此时恐怕还在东市一牙郎罢了。”安江顺略略有些自嘲说到。

    “咳咳^…”姚崇咳嗽两声,安江顺赶紧走到姚崇背后轻轻捶打姚崇背部:“老师年纪大了,还得多注意身体才是,这大唐可离不了你。”

    “我这身体我清楚,不过是略感风寒罢了,吃些药便没事儿了。”姚崇摆摆手让安江顺坐下,他对安江顺说到:“安郎,老师确实老了,不能护你一辈子,接下来路怎么走就只能靠你自己了。”

    安江顺越听姚崇这话越像是在托付后事,他赶紧对姚崇说到;“老师肯定能长命百岁,顺还是一少年,老师可不能丢下学生不管。”虽然安江顺和姚崇相处的时间并不多,但是对姚崇,安江顺心中始终有一种特别的感觉,姚崇给了他很多指引,或许最初双方总是抱着这样或那样的目的,但现在两人之间师生情确实做不假,若是没有姚崇无私的支持,安江顺就算能够进入庙堂也不会有现在这么一帆风顺。

    又和姚崇聊了一些关于鄯州战事以及朝堂争斗的事情,安江顺便告别姚崇准备回卢府看望卢氏,下午他和张守珪还要去兵部报备。

    从姚府出来,安江顺有些恍惚,一晃两年时间过去了,自己在这个世界已经两年了,抬起头望望天,安江顺长舒一口气,刚才他在姚崇身上很明显的感觉到姚崇有一种在托付后事的感觉,走在路上,安江顺突然想起历史上姚崇是在开元早年去世的,难道姚崇已经感觉到自己大限已到了?安江顺猛的一下停住脚步想要返回姚府再问问姚崇,回头走了几步安江顺又突然停了下来,姚崇这种老狐狸已经做到不形于声色,就算真的有什么事情姚崇也不会表现出来只会暗中安排留下后手,自己现在回去姚崇不会讲出什么。

    而且姚崇的唯一的儿子在岭南担任经略使,姚崇之前的学生大多都是一些为了名利,只有安江顺是在一无所有的情况下姚崇主动收他做学生,虽然后来有了各种利益关系,但安江顺还是给姚崇感觉最纯粹的一个人,姚崇是真正的把安江顺当做了后辈关爱。

    从姚府回到卢府,安江顺正好赶上午宴时间,和卢氏卢芳烟吃了饭,几人拉拉家常,安江顺这又才和张守珪两人赶到兵部报备,见了兵部尚书骆耿羿后,安江顺又拉着张守珪入宫求见李隆基,他有要紧事情需要禀报圣人,乃是事关军队战力的大事,张守珪知道自己兄弟是一个极具创造力的人,任由安江顺拉着自己朝宫城而去,他知道安江顺这肯定是想到了什么事情可以增强军队战斗力这才会不管时间早晚都要去求见皇帝,也就是安江顺深受圣人喜爱,若不是如此,临近晚饭时间还要去打扰圣人休息,圣人不给脸色才怪,说不好一个龙颜大怒说不得还得将他们两个加入黑名单,不过这李隆基此时也还是一个明君,大臣求见当即就应允了,丝毫不见有不高兴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