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穿越小说 > 大唐东北王 > 第107章:秘密会面
    走出都督府,程野首先找来手下的密探,让其前往鸭绿水流域的东山部落找到公良洪送个口信,就说新任渤海都督安江顺想和他见上一面有大事相商。

    程野前脚离开都督府,安江顺也跟着离开都督府来到城北的军营,他已经有好几日没有去军营看过了,随着天气逐渐冷起来,城北军营已经修建了大量原木建造的大木屋,木屋全部是按照安江顺要求修建,每间木屋住一伙人也就是五十六人,屋内有都督府工匠坊打造的煤炉与烟囱用来取暖,有煤炉取暖,房间内可以保证比较温暖的温度,保证不会有士卒因为天气寒冷而冻伤,当然此时才十月底,军营里的煤炉都还未点起,虽然渤海境内煤炭资源很丰富,但也不是这么浪费的,安江顺已经下过命令了,从十一月下旬才开始使用煤炉取暖。

    整个北大营已经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上千间房屋整齐的排列在军营东边,校场上,大量士卒正在围绕着校场负重跑步,这是在进行体能训练,校场中央一些士卒正在进行战阵训练,还有一些士卒正在点将台正前方的擂台上单挑磨炼自己的战技。

    看着场中的士卒,安江顺突然感叹了一下,对李成说到:“你说,我上去指导他们一番如何?”

    听安江顺的话,李成苦笑不得,他对安江顺说到;“安郎,你可是都督上去了兄弟们也放不开,更何况就以你这力气,一刀就能将人劈退,完全是欺负人啊。”

    被李成一说,安江顺也有些不好意思,这几年来,他身怀巨力,如今双臂已经能举起超过八百斤重物,但是自打进入开元五年后,力量增长速度已经非常缓慢了,从开元五年初到开元五年末,这一年安江顺才增加了不到五十斤力气,看样子这已经是自己的极限了,不过安江顺已经非常满意自己的力量了,已经八百斤了还要怎么样,在往上都快一吨了,当然这是极限状态的力量,要是让安江顺一直举着那肯定不行,根据安江顺自己的实验五十斤左右的武器是最适合他的,为此安江顺已经开始练习枪法和棍法,正所谓一力降十会,安江顺的巨力赋予了他在战场上无敌,成就他修罗战神的美名,当然随着他成为都督,安江顺离战场搏杀已经越来越远了,现在的他更多的是在磨炼自己的指挥能力。

    将自己所了解的现代知识和姚崇魏长林等人教导自己的当世兵法,再根据自己的战阵经验,安江顺已经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独特风格,正奇结合的他在战场上善于使用骑兵作为奇兵迂回发起突袭,善用奇兵让安江顺吃到了不少甜头,尤其是当大唐骑兵已经全面装备了马蹄铁后,大唐骑兵更适合进行长途跋涉,这也是安江顺屡次率骑兵绕后突袭成功的原因。

    当然同时安江顺也发现了大唐军队正在走下坡路,这也是为何他对李隆基的改革府兵制为募兵制表示了极大的赞同,因为这又这样才能够让郭嘉军队得到尽快提升,当然李隆基最重要的是最好能尽快采取募兵制组建中央新军,大唐府兵制度在王朝初期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但是随着王朝的发展,府兵的战斗力却在不断下滑,原本的府兵制已经不再适合大唐王朝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因为府兵是基于百姓半自愿服兵役,然而随着唐朝建设,大部分百姓已经过上了稳定的生活,很多百姓已经不想打仗了,但是募兵制就不一样了,募兵而来的士兵至在战斗意志上比一般的府兵要更强,他们也更乐意在战场上博得军功走上高位,而且募兵制军饷更多,就算是为了钱这些士卒也会更加拼命。

    而渤海城有十几万人,整个渤海都督府下辖地区在册人口共计有三十二万五千四百人,人口不多而且民族成分复杂,汉人只有一半,剩余一半有契丹人、靺鞨人、高句丽人,突厥人、甚至还有少量的从遥远的西方而来的胡商定居在了渤海城,当然这只是少数人,不过和都不重要,民族再多能有前世民族多吗?安江顺相信只要自己能治下百姓一个好生活就能得到他们的忠心,收服渤海境内大大小小的契丹部落将其登记在册纳入户籍管理,安江顺起码还可以得到超过五六十万人口,如果未来能将靺鞨人收入麾下,安江顺治下人口将接近一百五十人,如果十五抽一,安江顺也能组建十万大军。

    十一月三日,受到安江顺邀请,契丹东山部落酋长公良洪抵达渤海城与安江顺见面,安江顺与公良洪在已经新建好的新都督府侧厅见面,公良洪曾在幽州接受过大唐儒家学士教导,也算是契丹人中少见的饱学之士,虽然是部落酋长,但公良洪把自己的位置摆的很正,见到安江顺主动上前见礼安江顺:“东山酋长公良洪见过渤海安都督。”

    见公良洪完全就是一个汉人儒士打扮,安江顺心中非常高兴,至少从外表看来公良洪是一个倾向大唐的人,安江顺立刻热切的说到:“本都督曾听闻东山酋长公良洪那是契丹人中少有的饱学之士,今日一见果然名不虚传。”

    安江顺突然这么热切,公良洪倒是有些不适应,以往他见过的大唐官员有一个算一个那都是高傲无比,对他这样的异族人更是看不起,哪像安江顺这样对他这么热切,公良洪赶紧说到:“安都督盛赞了,我这不过是东施效颦罢了,只知一些浅薄学识,还谈不上饱学之士。”

    “公良酋长谦虚了。”

    两人互相寒暄一番,主次坐下,安江顺对公良洪说到:“公良酋长,想必你也知道某此次请你前来所谓何事吧。”

    “小人心中已有了些想法。”

    “既然如此,吾便直说了,本都督奉圣人旨意就任渤海都督,本都督是一个相对喜欢掌控一切的人,所以渤海境内所有契丹部落必须听命于你可明白?”安江顺都把话说到这个份上了,公良洪要是再不明白安江顺的意思可就真的对不起他的智商了,公良洪当即起身对安江顺说到:“安都督放心,我东山部落定会支持都督,若是都督愿意,我东山部落愿意接受渤海都督府直接管理,我这酋长之位也可退下。”

    听到公良洪如此表忠心,安江顺非常满意,不过他还是拒绝了公良洪退位酋长的建议,安江顺对公良洪说到:“这酋长之位肯定还是要由你继续担任,只不过我希望我都督府官员能够进入东山部落辅助你治理部落,同时我麾下派出一部分将士辅助你训练军队。”安江顺一连说了两个辅助,但是他和公良洪都明白此辅助并非彼辅助,安江顺说辅助二字只不过是表面客套话罢了,当然,公良洪的地位安江顺并不会动,他只需要东山部落的兵权罢了。

    “我没有意见。”公良洪对此自然是没有意见的,他能直接来渤海见安江顺自然早就做好了接受这些条件的准备,更重要的是东山部落常年在鸭绿水流域保持中立从来不主动侵犯其他部落,有一种世外桃源般的感觉,如果东山部落一直能保持这样的环境,公良洪还不会这么主动的靠拢大唐,现在更是直接接受了安江顺的管辖,被大唐压下的高句丽近来又有扩张之意,当然这也是因为大唐初年设置的安东都护府已经名存实亡,到了李隆基这时候,安东都护甚至已经只是一个亲王遥领的虚职,麾下没有任何下属官员,这也是为何李隆基在登基后封了大祚荣为渤海郡王,一方面是为了拉拢大祚荣,另外一方面也是为了限制高句丽的扩张。

    东山部落也是高句丽东山再起的受害者之一,为了自己部落的安全,公良洪只能选择靠拢大唐,至于为何不靠拢高句丽一方,自然是因为公良洪个人对大唐的好感了。

    公良洪对安江顺说到:“安都督,我东山部落有控弦之士两万五千人,若是全民皆兵还能再凑出两万多士卒,不过这都是老弱病残战斗力并不高,如今鸭绿水南岸高句丽正在逐渐朝北岸渗透扩张,所以我期望都督能尽快派兵进入我东山部落训练部落军队。”公良洪竟然如此积极主动的邀请自己驻兵东山部落,看样子半岛上的高句丽复起扩张速度有些出人意料啊。

    安江顺当即回到公良洪:“开春后我会下令出兵三千驻扎在东山部落,一方面增强贵部驻防实力,一方面替你训练士卒增强东山军实力,不过你要让你的人做好心理准备,本都督希望贵部军队能按照我渤海兵制进行编组,如此也是为了方便日后大军统一指挥作战。”

    “某听都督吩咐,待我回到部落会下令部落所有士卒听从都督派来之将领统领了,军队训练作战指挥全权交给都督您的人。”

    “甚好,甚好!”安江顺大笑着说到,他对公良洪说;“我已让人准备了酒宴为酋长接风,明日吾将会亲自带酋长前往北大营看看我渤海将士军威。”

    “一切听从都督安排。”公良洪恭敬的说到,从他答应安江顺的条件那一刻开始,他就是安江顺的手下了,老大怎么说他自然就怎么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