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穿越小说 > 大唐东北王 > 第296章:运河开工
    第二日早晨,按照安江顺的命令,数千渤海将士押送着大量粮食进入平壤城,在城内各处设置施粥棚救济城内百姓,尤其是因大火无家可归的百姓。

    每个施粥棚都有两什士卒维持秩序,还有十几个被俘的高句丽士卒在当伙头兵,他们是煮粥的先锋军,所有累活脏活都由他们来干,就算是为此前的行为恕罪吧。

    什长郑友三正站在高处对周围的平壤百姓吼到:“所有人都不要抢,不要急,所有人都有口粮,你们放心,安都督说了,就算他饿着也绝对不会让任何平壤百姓饿着!”

    “大家都不要抢,我们准备了很多粮食,你们不要挤,每个人都有得吃!”郑友三的嗓子都快冒烟了,周围的百姓还是蜂拥而来,似乎城内的百姓都来了。

    在莫鱼、莫文超、陆博等人的陪同下巡游城内施粥棚,见到城内百姓朝着施粥棚蜂拥而去,安江顺有些疑惑的说到:“难道平壤百姓家中都没余粮了吗?纵然高陵将粮库烧毁,城中百姓家中也应当有部分余粮吧?”

    “你,去问问怎么回事!”莫鱼指着一个士卒说到。

    很快,莫鱼指派的士卒跑了回来汇报到:“回禀都督,师长,有些百姓说有粥不吃是傻子,有些百姓是真心家中无粮无奈之下才来施粥棚吃粥。”

    “如此看来,有些百姓是想白吃啊,这样可不行,我们设施粥棚是为了救济灾民,家中还有余粮怎么能来施粥棚吃粥呢?”莫鱼不满的对安江顺说到,安江顺笑了笑说到:“无妨,无妨,他们要吃就让他们吃吧。”

    “可是,都督,我军粮草并不多,若是所有人都来吃恐是撑不了几日啊。”站在施粥棚一侧,莫鱼亲眼看到有几个百姓刚刚吃完又走进了等待的队列之中,莫鱼指着那几个百姓对安江顺说到:“都督,你看,有人吃完又走进了队伍中,这样下去不是办法,将士们在施粥时很难判断百姓此前是否已经吃过。”

    “还有那几个人,一看便不是普通人家,如此之人也来和灾民抢食!”莫鱼气氛的怒斥到,听到莫鱼的气氛之语,安江顺没有说什么,他会心一笑说到:“这人啊,越有富有越小气。”

    他也看见了那几个重新排队吃粥的百姓,还有那两个穿着绸缎的百姓,一看两人家境就非常不错,应当是一些遗留贵族或者地主。

    按照此前的统计与估算,军中粮草只够全城百姓吃三日,而他们昨夜光考虑到救济百姓,却未考虑人性的弱点,纵然是一些百姓家中有余粮也会来吃救济粥,还有一些百姓吃完一次不满足还想吃第二次,由于百姓人数很多,施粥的将士一时之间也很难分辨粥棚前的百姓刚才是否吃过,就算认出了,这些百姓也会结伴前往城中其他施粥棚吃救济粥。

    安江顺一连走了数个粥棚都有这样的现象,甚至他还认出了几个在他处吃过粥又来此处再吃的百姓,这样下去可不行啊,就这点儿粮食还要支撑五天,可要照这样的速度吃下去,他安江顺就算是有再多的粮草也支撑不住五天时间。

    看着眼前的情景,安江顺突然想起了前世在书上看到的一则小故事,是讲和珅在赈灾时在粥中加沙土的故事,和珅在赈灾时由于粮食不够加上一些家中分明有粮食的人看见国家发放免费食物为了占这点儿小便宜也来拿粥喝,在粥里加上一把沙土,粥就没有那么好吃了,这些不缺粮食的便不会来抢这难吃的粥了,而那些灾民为了活命并不介意粥中有沙土,只要有口吃的,管他难吃不难吃呢。

    想到这里,安江顺立刻对彭宇说到:“马上传令所有施粥,在煮粥时加一把沙土进去!”

    “都督这是为何?这加了沙土岂不是在糟践粮食?”莫鱼有些不解的问到,这好好白粥加上沙土不是糟践东西吗?安江顺问到莫鱼:“某问你,这粥里有沙土你会吃吗?”

    “不会,粥内有土沙难以下咽。”莫鱼立刻摇头说到,安江顺高深莫测的笑了他继续问到:“那若是此时你快饿死了呢?”

    “都快饿死了,谁还管这粥有…”话刚说到一半莫鱼就不说话了,猛的一拍大腿对安江顺说到:“妙啊,妙啊!都督此计甚妙啊!”周围的几个将领也都认同的点了点头,安江顺这个主意虽然有些不地道,好歹也是一个解决问题的有效办法,他们要做的就是保证城中的二十余万平壤百姓不会有人被饿死,至于好不好吃那已经不重要了。

    “传令下去,从午饭开始,每一锅粥都必须加上一把沙土!某就不信城中那些有钱人愿意吃沙咽土!”

    施粥的问题就这样被安江顺解决了,虽然从中午开始粥棚的粥变得难吃了,但是混吃的现象得到扼制,粮食都用在了最紧要的地方。与此同时安江顺还令人发动城中的高句丽男人出城打猎,捕鱼!这些精力过剩的家伙不能让他们闲着,闲着就会惹出事端,还是给他们找一些事情做比较稳妥,打猎捕鱼也能很好的弥补粮食的缺口,而且肉食也远比单纯的粮食更有营养。

    得到安江顺的命令,渤海将士立刻将战俘营中的高句丽士卒挑选擅射的士卒,交给他们每人一把弓弩五只箭矢让他们出城打猎,出城的高句丽士卒每二十人为一队由两个渤海士卒率领监督,打来的肉食三分之一由渤海将士食用,剩余三分之二分给城中的老弱以及孕妇,这些人是最需要营养的人。

    就在安江顺攻下平壤并且积极救济城中的平壤百姓的同时,远在渤海的岳云、程野两人在运河监造王俊云的盛情邀请下来到忽汗河中游的一处河湾参加开工祭天典礼,由于安江顺不在渤海,那程野和岳云两个当家人就必须担起重担由岳云主持祭天,祭告上苍。

    经过半年的勘察,王俊云最终确定了运河大概路径,从忽汗河与粟末河两条河流中下游开挖两条运河,而后在渤海城以北两百里处汇流而后在流经渤海城一路南下与鸭绿水交汇最终汇入大海,国内城的三万战俘也已经就位了,他们是挖掘运河的主力,运河将分成三段开挖,争取在两到三年内挖通整条运河,王俊云充分利用了渤海城所处的地理位置,两条支流运河汇合又在渤海城以南打一个湾从太白山南麓汇入鸭绿水,如果一切顺利,运河将在四五年内达到通航条件。

    由于渤海地处北方寒冷地区,每年只有六到八个月施工时间,王俊云要充分利用这些时间施工,从大唐其他州府招募的劳力和契丹部落招募到的劳力正在逐步就位加上战俘,挖掘运河的劳力已经足够了,从现在开愁的就不是劳力问题而是如何保障这些多人的粮食供应了,为此岳云与程野两人已经联名去信安江顺请求安江顺延缓对新罗的进攻,渤海府库的粮草虽然充足但是负担这么多人的供给还是显得有些困难。

    正在祭天的岳云还不知道自家都督又给渤海找了十多二十万累赘,不过很快岳云就会知道平壤的情况,毕竟粮草还是从渤海府库调运也必须经过他这个长史批文才行。

    “……今我渤海开挖运河利国利民,请上苍保佑我渤海风调雨顺,年年丰收之……”

    在一片锣鼓声中,岳云大声的下令到:“开工!”

    在众人的注视下,数千战俘在划定的地区锄下了第一锄,挖出了第一篮土,为了加快挖掘速度,由都督府调集了数千驽马以及千头壮牛运送泥土,这些泥土将会堆放在运河两岸加固河堤,让运河更稳固。

    运河开工了,安江顺此时还在平壤城救济灾民等待后方粮草营的到来,此时军队已经完全被平壤城的灾民所拖累无法继续东进,安江顺只能派出少量骑兵东出警戒以防新罗人在此时趁火打劫,这万一要是让新罗人知道他们现在的困境保不齐这金彬炳就会倾尽全国兵力打来。

    六月七日,陈耿率领三千将士终于将粮草运抵了平壤城,此次陈耿运送了八万石粮草,这本是整个大军接下来征战的全部粮草,谁知道遇到了平壤这档子事,安江顺只得下令继续调运粮草救济平壤城中的灾民,至于那些家中有余粮的富裕人家在这些天也全部调查出来了,安江顺也派人上门警告了,你可以不将自己家中的粮食拿出来救济灾民,也可以不卖,但是若是发现你们敢去救济灾民的施粥棚混吃混喝就一定要治罪,而且还要没收所有粮食,有了这个警告,城中混吃的现象才算得到了解决,与此同时大量高句丽士卒出城打猎也带回了不少的猎物,对于近二十万平壤百姓来说这点儿猎物根本不够吃,但是这至少保证了老弱以及孕妇等群体的生活,也让平壤城百姓见到了大唐仁义之师是真正的仁义之师,并不是洪水猛兽,极大的缓和了渤海军与高句丽人之间的仇恨,短时间内,渤海军队在平壤的统治是不会有问题出现的,至于更长的未来就要看安江顺能不能找到一个合适的行政官员将自己的政策真正落实到高句丽百姓身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