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穿越小说 > 大唐东北王 > 第337章:安郎自请辞
    站在大殿中央,张说已经是满头大汗,好半天才憋出来一句话来:“微臣、微臣所言一切都是出于维护皇室声誉,请陛下明鉴啊。”

    张说的反驳真是无力呢,连跟他一党的大臣也都撇过了头不忍直视。

    “好一个维护皇家声誉,难道让陛下出尔反尔这也是维护皇室声誉?”程阳煦讥笑到,程阳煦立刻转身朝李隆基深深施礼说到:“陛下,微臣要弹劾兵部侍郎张说!”

    “兵部侍郎张说为一己私利不顾陛下以及皇室声誉,让陛下担上一个出尔反尔之名,此乃欺君之罪!”程阳煦当着满朝文武直接弹劾张说,不由得让殿内群臣哗然,自李隆基登基以来这还是所有大臣第一次遇到有人在朝会上直接弹劾当朝三品尚书。不过为什么大部分的大臣都觉得心中有些高兴呢,自从张说就任兵书尚书以来在朝中已经得罪了不少人,尤其是一众武将更是不满张说这个兵部尚书四处想要收回兵权想要加强自己的权势,这自然引起了一些将领的不满。

    程阳煦竟让当着满朝文武弹劾自己,张说呼吸立刻变得急促,右手颤抖得指着程阳煦呵斥到:“简直是一派胡言!程阳煦,就因为你程家三子乃安江顺副手,你就要如此诋毁朝中同僚吗?”

    张说直接跪在了大殿中央对李隆基哭诉到:“陛下,陛下,微臣冤枉,微臣冤枉啊!”

    就在群臣看戏的时候,身为主人公的安江顺终于站了起来走到大殿中央对李隆基行礼后说到:“陛下,微臣有话说。”

    “安卿说来。”

    “陛下,微臣请辞,请陛下免去微臣安东都护一职。”安江顺揖手弯腰,额头都快低到地上了,听到安江顺的话,殿内群臣这下是真的哗然了,所有人包括张说都愣住了,安江顺站出来的那一刻他们便在脑海中想过所有可能,但没有一个人会料到安江顺会因此直接请辞。

    龙椅上的李隆基也有些慌了,安江顺那可是自己的将星啊,怎么能请辞呢,这可不行啊,李隆基赶紧对安江顺说到:“安卿何出此言?北方初定但还有新罗、倭国两国子在一侧虎视眈眈,镇守安东非安卿莫属啊。”

    “承蒙陛下厚爱,然则臣尚且年轻,在某些大臣眼中,微臣不过是一个毛头小子不堪重要,微臣也是如此觉得,自从臣就任渤海大都督后便已觉得力不从心,统率十余万精锐大唐将士倍感压力,借此与长公主完婚之际,微臣还是想回到长安做一个学生,往国子监求学。”

    安江顺这话也就只有骗骗鬼了,殿内的大臣没有一个人相信安江顺是因为力不从心,能力不够,若是安江顺真的没有这本事,那以往他那些战绩如何解释呢?所有人都明白安江顺这么说完全就是给皇帝添堵,可皇帝还偏偏不能因此对安江顺发火,谁让皇帝自己御下不力呢?

    李隆基沉默了,安江顺这一招以进为退确实让他有些为难,答应安江顺的话那自然是不行,否决了吧,李隆基就必须要给安江顺一个合理的交代才行,毕竟今天的朝会应是喜气洋洋宣布安江顺与李月婵的婚期,谁曾想张说这家伙今天又跳了出来,李隆基心中已经开始怀疑自己此前选择张说补上骆耿羿离开后的兵部尚书一职的空缺是不是选择错了。

    “安卿,可这安东都护非汝莫属啊。”

    “陛下盛赞了,微臣不过是一毛头小子,担不了如此大任,对啊,张尚书。”安江顺说罢,朝着张说示意,怎么样,你满意了吧,某都自己请辞了,现在就赌皇帝更中意谁了。

    张说冷哼一声并不搭理安江顺,他对安江顺没有什么好说的。

    空气再一次凝固。

    “正所谓君无戏言,陛下金口玉言自是不得随意更改。”就在气氛陷入尴尬,空气中弥漫着一丝不寻常的时候,坐在文臣首位的宋璟起身走到大殿中对皇帝说:“陛下方才已经下旨特许安江顺以驸马之身份继续留任安东都护一职,怎能出尔反尔,同理,安都护与长公主早已有婚约在身,此前整个长安乃至关中甚至天下人皆知陛下体恤安都护与长公主两地相思,加之长公主与安都护之年龄早已过了我大唐律法只规定男女成婚年岁,陛下特许在皇后孝期未结束前让长公主与安都护完婚!此乃天下皆知,无论出于何种原因都不得反悔!”

    宋璟一番话就将张说打入了地狱之中,不过这也是张说自己太作了,本来前几月的朝会就已经确定了让两人尽快完婚之事,今日皇帝刚刚宣布了长公主和安江顺之婚期,张说又跳了出来想让李隆基收回成命,这不是儿戏吗?

    原本宋璟是不想站出来的,作为一个中立派的他,历来不愿意参与朝中各个派系之间斗争,但是看到安江顺都自请辞官职,宋璟便有些坐不住了,安江顺是年轻没错,但是安江顺能力出众啊,军事天赋极强,如此天赋出众的镇守大将怎能说辞去就辞去,相比较张说这个兵部尚书就没有那么重要了,大唐朝廷什么都缺打,但是个把个兵部尚书就算被罢免,后面也有数人乃至十数人等着上位。相反,安江顺这个安东都护却不是随便谁都可以做的,且不说仓促间换将且不说能力如何,单单继任者是否能顺利得到由安江顺一手训练出的原渤海军精锐信任和支持便是一个问题,还有那些安东都护府境内的契丹人、高丽人、突厥人、靺鞨人这些少数民族也只有安江顺这个征服了他们的人才能镇住,一旦安江顺离开谁也不敢确定这四族百姓会不会反叛。

    于是宋璟只能站出来替皇帝解围。

    ……

    十几息后,寂静的大殿立刻人声鼎沸起来,一种大臣纷纷应和到宋璟。

    “圣上,臣以为宋阁老言之有理!”

    “臣等附议!”

    “陈等附议!”

    “正所谓君子一言驷马难追,更何况朕乃堂堂大唐皇帝金口玉言,安江顺与长公主婚期已经定下,此事无须在意,张尚书思君心切此情可原,至于安卿你所言,朕不能答应,不过念在尔一心向学,朕特许爱卿在京城期间可去国子监旁听!”

    于是安江顺又在这个时空的大唐开创了一个新体制,自开元九年因为种种原因,明皇李隆基特许恩准安江顺旁听国子监后,未来李隆基乃至整个唐帝国都形成了一个惯例,那边是所有边疆镇守大将都会在国子监旁听,而这些大将也都被称之为旁听生,算作了皇帝天子门生的一员,此时原本并不起眼,但是根据后来的历史学家研究,唐帝国末年藩镇割据阶段,那些出身国子监旁听生的节度使绝大部分都能恪守对皇室的忠心,足以见到这一小小的改变对整个历史造成了多大的影响,不过这一切都不为安江顺所知,此时的他还正在后悔刚才为何要说的那么大义凌然了,平白无故的给自己又惹来一身骚,还真要他去国子监学习啊,这不是要他的命吗?让自己去上学,这看不起谁呢,好歹我也是一本科生好伐。不过这话安江顺也只敢在心中嘀咕,不仅不敢对外人说出来,还必须恭敬的感谢到李隆基:“微臣拜谢圣上隆恩。”

    从大殿中走出来,安江顺婉拒了一些朝官的盛情邀请,而是一个人独自走到宫门一侧等张守珪、程野还有程阳煦等人出宫。

    一刻钟后,魏长林、程国公以及几个军中老将走了出来,安江顺见状赶紧迎了上去恭敬揖手行礼问候到几个老将,这些老将虽说已经不再带兵打仗但他们每一个人都是军中磐石,别看安江顺一手将渤海军队训练出来,但若是真是得罪了这些老将其中任何一个人,安江顺不死也得脱一层皮,要知道这些老家伙带出来的旧部几乎遍布了整个大唐,就连现如今的安东军也有不少的将领曾经受过魏长林等人的提携。

    和魏长林几个老将寒暄了一阵,张守珪几人这才缓缓走了宫门,安江顺干脆主动邀请到魏长林等人往东市月婵酒楼吃酒,魏长林几个老顽童和其他大臣不一样,到了他们这个年纪也不在乎外人怎么看他们了,既然安江顺这个年轻人都不在乎流言蜚语,那他们就更不在乎了。

    酒过三巡后回到家中已是黄昏时刻,刚走进家门,彭宇就迎了上来,交给安江顺一封信,说是李月婵让送到府上来的,听罢,安江顺赶紧将信封打开,原来是李月婵思念安江顺又见不到安江顺只好用书信来寄托自己的相思之情。

    信中每一个字都流露着李月婵对爱郎的思念,安江顺长叹了一声,嘴中喃喃说到:月婵,我也想你啊,可是现在我们却不能见面。

    大唐虽然是一个比较开放国度,但是基本礼法还是要讲的,安江顺已经下了聘礼李隆基也定下了婚期,那么李月婵和安江顺就已经正式进入了婚姻流程,按照礼法要求,在完婚之前他们是不能见面的,纵然李月婵再是不拘一格也不敢这个时候溜出公主府来安江顺府上找他,安江顺也亦不敢去公主府,于是书信便成为李月婵寄托思念做好的载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