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穿越小说 > 大唐东北王 > 第559章:分道扬镳,潼关失陷
    李隆基要跑,李亨这个太子强烈反对,他认为朝廷应该死守雒阳,放弃了长安可以说是因为叛军突如其来,朝廷兵力不够,为了整体战局,被迫放弃了长安,天下百姓勉强还能理解,但若是皇室直接撤到了扬州,连东都雒阳都放弃了,这天下人该如何看他们李氏皇族。

    李亨死命的劝谏自己父皇,一定不能放弃雒阳,勤王军队正在赶来,雒阳城里还有这么多百姓,依靠着河水天险,官军一定能守住雒阳,可是这李隆基年老体衰,胆子也越来越小了,虽然他知道安江顺已经出山了,并且回渤海故地重建当年的安东军,但是重建安东军需要时间,李隆基害怕他留在雒阳坚持不到那个时候。

    人越老就越怕死,李隆基自然不愿意死在雒阳,避难就是一种本能的选择。

    “雒阳守军不过一万人,怎么守!”

    “此事没有商量,南下扬州是朕与众朝臣商议后做出的决定,容不得你来反对。”李隆基怒斥到李亨,李亨跪在地上哭诉到:“父亲,如果我们离开雒阳,天下百姓会怎么看我们皇室?怎么看待父皇您,父皇三思啊,不能走!”

    “既然你这么不愿意走,那你就留下吧!”李隆基冷哼一声,在两个宦官的搀扶下离开了大殿,只留下还跪在地上的李亨在大殿中有些不知道是离开还是不离开了。

    李亨一个人在大殿中沉默了很久,仿佛就像是过去了百年,李亨长舒了一口气,缓缓起身、转身,走出了大殿,回到东宫,李亨立刻找来了陈慈,让陈慈做好接过城防的准备。

    “殿下,这到底发生了什么事情?”陈慈问到李亨,李亨冷笑了两声说到:“我那个担心的父皇要逃,无论本太子怎么劝说,他都要走,真不知道这杨国忠和杨玉环兄弟到底这给父皇灌进了什么迷魂汤,竟然让父皇言听计从。”

    陈慈对李亨说到:“太子,臣有一句话不知当讲不当讲。”

    “说。”

    “其实杨国忠赢就赢在他比殿下更擅长把握圣人心思,圣人老了,这人上了年纪就越来越害怕死亡,杨国忠这不过是对症下药。”陈慈倒是看的很清楚,就是没有什么大用处,因为他又接触不到圣人。

    “那你说,我们现在怎么办?”

    “正所谓富贵险中求,太子,我们留下来,就算守不住雒阳,也可以为太子你博得一个好名声。”陈慈对李亨说:“而且,太子姐夫冠军侯不是已经出山了吗?只要能得到冠军侯支持,区区叛军算不得什么。”

    “姐夫他确实出山了,只不过现在已经去了渤海,打算重建当年安东军。”

    “昔年安东军赫赫威名,乃一支真正的强军,常胜之军,如果侯爷真的能重建安东军,区区安禄山不足为虑。”安东军多厉害,最直观的那就是安江顺率领的安东军从未没有打过败仗,不管敌人是谁,在安东军面前那都不够看。

    “但是本太子担心时间上会来不及。”

    “侯爷这一次复出可有什么职位?”

    “辅国大将军。”李亨有些佩服的说到:“我们当年都被父皇还有姐夫迷惑了,实际上当年姐夫离开长安,离开朝廷的时候,父皇曾让高力士给了姐夫一封密旨,当社稷面临危险的时候,姐夫可持密旨返回朝廷就任辅国大将军挽救江山社稷。”

    “圣人与冠军侯的关系确实令旁人羡煞啊。”

    “现在的问题就是我们如何守住雒阳城!如果我们选择留下来。”

    “首先要保证哥舒翰守住潼关,如果哥舒翰守不住潼关,我们守雒阳就没有任何意义。”陈慈对局势看的很清楚,虽然北边的叛军骑兵来势汹汹,但实际上雒阳以北的叛军骑兵攻城能力并不强,雒阳守军虽少,但是雒阳城内还有数十万百姓,这数十万百姓中招募个三四万新兵不成问题,雒阳武库中的大量兵刃虽然陈旧,但是磨一磨还是能用,甲胄虽然陈旧但是保存的还不错,只不过李隆基已经没有那个魄力了,现在只能看李亨的了。

    四月十七日,李隆基在御林军和数千大臣贵族以及贵族私兵护卫的簇拥下离开了雒阳城,看着远去的皇家队伍,无数雒阳百姓在落泪,皇帝就抛弃了他们的子民。第二天也就是十八日一个令人震惊的消息传出,和李隆基车架一同离开的太子李亨在路上和皇帝闹翻了,李亨在十八日下午带着东宫六率两千士卒回到了雒阳,当太子带着两千士卒回到雒阳的那一刻,所有雒阳百姓都激动了,他们没有被抛弃。

    “从今日开始,我李亨,大唐太子代理朝政,与雒阳百姓共生死!绝对后撤一步!”李亨入城登上城楼对周围的百姓宣布自己代理雒阳朝政,百姓只觉得李亨没有抛弃他们,但是在很多官员和士子眼中就不一样了,李亨这样实际上就是自己组建了小朝廷,唯一的差别的就是李亨没有宣布自己登基为帝罢了。

    不过李亨在自己的谋士建议下,已经着手准备登基事宜了,为了挽回李隆基连续放弃东西两京的带来的恶劣影响,李亨打算自己登基,让自己那个已经老糊涂的父皇做太上皇享受后宫生活就足够了。

    不过要这样做,李亨必须先得到安江顺的支持,如果安江顺支持李亨的话,李亨登基基本上就已经顺理成章,不会遇到任何来自大唐内部的阻碍。

    南下路上的李隆基也十分生气,李亨不愿意和他一起南下,半路带着两千东宫六率士卒回了雒阳,并且在雒阳宣布自己代理朝政,一些本身不愿意南下的大臣也纷纷脱离了队伍返回雒阳,在李隆基看来这就是一种背叛。

    父子反目虽然没有成仇,但是这也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大唐内部的效率,关中以及附近地区倒向李亨这位太子,而李隆基到了扬州后,直接控制了整个淮水以南的地区,掌握了大唐主要的赋税区,由于这父子两人互相看不惯,就导致两地的官府合作沟通出现了问题,经常会出现两道行政命令互相冲突。

    进入天宝十五年,唯一的好消息可能就是安江顺复出了,并且一复出就担任了辅国大将军加上李隆基在离开雒阳前发出的那一道圣旨,安江顺兼领了北方行军大总管,掌管整个北方军务。

    天宝十五年七月,就在叛军骑兵兵临洛阳城下的时候,安江顺率领的六万大军终于从渤海出发了。

    “兄弟们,坚持住,冠军侯辅国大将军安江顺已经带着大军火速支援我们。”李亨作为太子冒着箭矢登上了城楼鼓舞士气,雒阳城攻防战已经进行到了第七天,不管是叛军还是城内的守军,伤亡都很大,为了守住雒阳城,李亨在雒阳城内征召了两万六千新兵,这些新兵匆匆训练还不到两个月时间就派上了守城的战场。

    李亨今日来到城墙上鼓舞士气,这让军队将士心中得到了极大的满足。

    “兄弟们,长安已经丢了,雒阳不能再丢!”

    “守住雒阳,冠军侯马上就要到了,最终的胜利一定会是属于朝廷的!”

    叛军从北方来的骑兵虽然气势汹汹,但确实不擅长攻城,李亨这才有信心站在城楼亲自指挥战斗,然而好景不长,安江顺确实传来了好消息,但是哥舒翰那边却传来了一个非常糟糕的消息,那就是潼关失陷了。

    在叛军连续大半年的进攻下,潼关守军死伤超过七成,雒阳城自身难保,已经很难给潼关有更多的支援了,哥舒翰想尽了所有办法,拼尽了所有的实力也挡不住潼关外面的叛军了。

    “太子殿下,大事不好,潼关失守了!”陈慈匆匆泡上城楼,告诉了李亨这个噩耗,潼关失守了。

    “潼关失守!”听到这个消息,李亨一个踉跄直接坐在了地上,怎么会失守呢?哥舒翰半个月前不还说,潼关守军坚持三个月没有任何问题吗?

    陈慈悲痛的说到:“叛军挖通了地道,城墙塌陷了。”

    “怎么会这样,怎么会这样!”

    李亨喃喃自语到。

    “太子殿下,快做决定吧,再不不做决定就来不及了。”陈慈扶起李亨,对李亨说,潼关丢了,他们必须做决定了,再不走就来不及了。

    “撤吧,撤吧。”说完,李亨无力的瘫坐在了椅子上。

    “末将这就去安排,今晚我们便撤退!”

    希望越大,失望就越大,或许这就是李亨和雒阳百姓此时内心的真实写照吧,就在安江顺率领援军急速南下的同时,潼关丢掉了,叛军即将杀入中原。

    “我们走!”潼关失陷的当天晚上,李亨带着雒阳城内仅有几千精锐从南城悄悄离开了雒阳。忘记了此前自己的雄心壮志和雒阳百姓。

    李亨带着人出了城,转道向北,他往北汇合安江顺,现在只有安江顺能挽救江山社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