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穿越小说 > 大唐东北王 > 第94章:棉花
    走进尚书房,李隆基已经在殿内等候多时,安江顺和张守珪上前揖手行礼道:“臣安江顺(张守珪)参见陛下,陛下圣安。”

    “两位爱卿平身。”李隆基遥扶起两人。

    李隆基起身走到安江顺两人身前:“两位爱卿出征吐蕃辛苦了。”

    “为陛下,为朝廷效力乃臣之本分。”

    “两位爱卿都是朝廷栋梁,此次鄯州之战两位爱卿出兵迅速,行动果断,一举歼灭六万吐蕃大军活捉吐蕃玛本松赞鹤鸣,打出了我大唐威风,朕倍感欣慰。”

    对安江顺和张守珪两人的夸赞,李隆基那是滔滔不绝,张口就来,李隆基问到两人:“你二人想要什么奖赏尽管说来,朕尽量满足你们。”安江顺赶紧说到:“陛下,此战都依赖张都尉指挥有方,臣都是听命而行。”来之前,安江顺心中就已经有了打算,将功劳都推给张守珪,让张守珪更快的爬到更高的位置,这才有利于今后的布局,早上去姚崇家中时,姚崇有一句话说的特别对,那就是姚崇不可能庇护他一辈子,迟早都要依靠他们自己的力量,如此安江顺便决心要让张守珪更快上位,而他自己毕竟年龄太小,资历也不够,升迁过快只会遭人嫉妒,遭人恨,而张守珪可不一样,张守珪毕竟已经是成家在许多人看来有家庭的男人才更有担当,同时卢齐卿意外身亡张守珪作为卢齐卿女婿,朝中大臣不管是那个派系或多或少都对张守珪一些补偿之心,李隆基也会多考虑一下张守珪。

    不过安江顺还没有来得及和张守珪沟通,这是他刚刚进宫的路上才想到的事情,这不,安江顺话音刚落,张守珪就开口说到:“启禀陛下,安郎所说不全,此次鄯州之战多亏安郎之计划,这才全歼了进犯吐蕃人,若不是如此我军也不会取得如此战绩,臣认为此战安都尉功劳最大。”

    “陛下,张都尉说的不对,臣不过是提出来一个建议,真正指挥的还是他,他的功劳更大。”

    见到自己的两个爱将当着自己的面互相推让起来,李隆基当即笑到:“两位爱卿所说朕都明白,你们二位功劳都不笑,安爱卿谋略,张爱卿统帅全军作战都非常重要,你们功劳都是一样,都要赏!”

    李隆基坐回龙椅让力士搬来两张凳子让安江顺两人坐下。

    “谢陛下赐座。”

    李隆基笑着对安江顺说到:“说到这凳子好像还是安爱卿所创,不知可有此事?”

    安江顺起身揖手说到:“回陛下,臣此前在霍林郭勒关时,每日要盯在城楼上指挥作战,来往城楼和府里时间太过浪费,臣便想着能方便坐着小憩之椅子就好了,于是就借鉴床榻创了这个一个有背凳子出来,让陛下见笑了。”李隆基摆摆手“诶,爱卿哪里话,爱卿所创椅子非常不错,坐着很舒服,起坐也很方便。”

    “不知道两位爱卿今日进宫所谓何事?”李隆基这才好奇的问到安江顺两人,他可是知道安江顺两人刚刚回到长安,便迫不及待的进宫觐见,想必是有大事要给自己说。

    听到李隆基提问,安江顺立刻站了起来对李隆基说到:“回陛下,此前朝中令我与张都尉进攻同仁,因西北天寒地冻过于寒冷大量将士冻伤无法进攻,臣在参军前在东市待过一段时间,从一个天竺商人处得知天竺有一物名为棉花,此物若是可以制成棉衣甚是保暖,此前臣对此物不甚关注,知道此次在鄯州见大量士卒被冻伤后,臣才发现此物甚是重要!”

    “棉衣?”李龙一疑惑的问到。

    安江顺继续说到:“正是,用棉花制成衣物价格低廉,寻常百姓家也能负担,一件棉衣不过一指厚度,此物可以大规模种植,比起毛皮获得更易,若是能得到此物,我大唐军队便能在冬日作战而不用担心因寒冷冻伤士卒。”

    “此物真有此效果?”

    “臣以性命担保。”安江顺肯定的说到,他当然不是因为真的是从天竺商人处知道棉衣,而是来自安江顺前世的一些知识,棉花原产地正是印度和美洲,美洲此时肯定去不了,但是印度半岛还是过的去。玄奘法师不就是去的天竺又回来了吗?

    “若是此物真如安爱卿所说,我大唐必须得到这名为棉花之物,天竺就是那个玄奘法师西去之国吗?”

    “正是。”

    “玄奘法师手无缚鸡之力都能抵达天竺并且顺利返回,那我大唐进入士卒想必能更快从天竺返回,安爱卿。”

    “臣在。”

    “寻找棉花,带回种子一事就交由你负责,真会给你一圣旨,你可从兵部鸿胪寺抽调人手西去天竺取得棉花带回大唐。”

    安江顺接过李隆基手书说到:“臣领旨。”

    “安爱卿又为我大唐立下一功。”李隆基高兴的说到。

    “安江顺听旨。”李隆基对安江顺说到:“右龙武军都尉安江顺在鄯州大战中献策有功,今又献棉花对我大唐军立下大功,今封安江顺为上骑都尉吗,待棉花寻回后另有封赏。”

    “臣安江顺领旨谢恩。”

    对安江顺封赏完,李隆基又把目光转向一直没有说话的张守珪:“鄯州都尉张守珪听旨。”

    “鄯州都尉张守珪在鄯州大捷中指挥有方,全歼吐蕃大军,今封张守珪为营州都督领定远将军!”

    “都督?”安江顺张守珪两人皆是疑惑的看向李隆基,营州此前不还是府吗?怎么就又变成都督了?

    “朕决心将边疆各府合并改制为都督府,各都督全权负责都督府内军政要务。”李隆基对两人解释道:“都督府由行军总管管辖,此制只在边疆实行旨在增强边疆将领自主权不用事事上书朝廷请求决断延误战机。”

    完了,安江顺心中只有这两个字,他万万没有想到在自己的蝴蝶效应下,李隆基竟然这么快就在河北道地区实行了都督府制度,这不就是藩镇雏形吗?这可和北庭都护府不一样,北庭都护府那只是因为西域特殊的政治环境所决定的,西域地区大唐都护府更像是宗主国的驻军机构权力虽然大但实力并不强,而李隆基所说的都督府最高长官既是行政长官又是军事长官,军队还可以自行招募,李隆基丝毫没有察觉到自己这是在玩儿火。

    安江顺只能阴晦的提醒到李隆基:“陛下,这都督府权力会不会有些太大了?”

    李隆基摇摇头说到:“只有河北道边疆地区才会实行此制度,安爱卿不必担忧。”

    见到李隆基不听劝,安江顺只得作罢,反正是张守珪先成为了营州都督,这对他只有好处没有坏处,至于以后会发展成什么样子那就不是安江顺管得了的事情了。

    张守珪则是问到他赴任营州都督,这西北的战事怎么办?李隆基没有直接回应,只是说了句朕自有安排,张守珪便不再继续追问,作为一个满怀忠君报国思想的青年将领,皇帝怎么说他怎么做就好。

    从皇宫中出来,安江顺当即恭喜到张守珪:“恭喜大哥,一跃成为正四品大官,还是军政一把抓的地方实权职官。”

    “官位越高责任越大,这是机遇也是考验。”张守珪沉声说到,都督府的成立也就意味着河北道境内刺史一职失去了意义,因为这些都督府直属河北道行军大总管负责,又是一场政治动荡啊,张守珪语气有些沉重,他作为第一次赴任的都督必将受到不好原籍官员排挤,好在他和安江顺也算出身幽州的将领,不然此事会更困难。

    这次轮到安江顺拍了拍张守珪肩膀说到:“大哥且放宽心,陛下也说了整个河北道边疆地区都会实行都督府制度,又不是只有你一个人,不必担忧。”

    “安郎,陛下方才只封了你勋,并未升你职官,为兄以为开春后西北战事可能会令你为主将,你可要做好准备。”

    “兄长放心,小弟心中已有了打算。”

    “有计划就行,以你聪慧为兄并不担心,为兄只是担忧会有人来与你抢功。”

    安江顺口中不屑的说到:“若是那样,小弟可高兴的很,小弟年龄尚小,军中资历也不够,不知有多少人暗地里嫉妒我得陛下宠幸,若是有人能来抢功劳,小弟不仅不恼怒反而会举双手欢迎,那样才可以尽量淡化小弟存在,有时候躲在后面不一定就是坏事。”

    “这就是刚才为何要在陛下身前将功劳全部推给我?”张守珪一脸笑意的看着安江顺,安江顺不好意的笑了:“嘿嘿,兄长,这不是大树底下好乘凉嘛,兄长你年长于我,理应承担更多责任嘛。”

    听到安江顺嬉笑言语,张守珪当即怒目盯着安江顺:“好你个安江顺,给我站住。”见势不妙,安江顺当即快步朝前跑去,朱雀大街上的百姓今日可见到奇观了,两个身着浅绯色官袍之人在大街上互相追逐,真是令人大开眼界。

    跑了一段距离,两人这才反应过来有失体统赶紧停了下来,安江顺顺势假意不敌求饶到,张守珪轻飘飘的打了两拳也就算了,其实他也知道安江顺此举也只是为了自保,毕竟正如他说的那样安江顺在朝中的资历确实太浅了,纵然是有姚崇作为靠山也还是招到许多人敌视,加上安江顺创出的活字印刷术离众多世家利益受损,暗地里的敌人就更多了,反而是张守珪自己此时所处位置更为安全,他突然有些明白安江顺了,暂时的韬光养晦是为了更长远的厚积薄发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