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穿越小说 > 大唐东北王 > 第331章:朝堂争议
    前线又打胜仗了,后突厥汗国主力被大唐军队重创,从此自西受降城到河北道绵延数千里的北方边境地区将再无大规模战事,这本该是一件值得朝野上下共同庆祝的大事情,然而此时的大唐朝堂气氛却有些奇怪,收到安江顺与伏风联名战报,李隆基以及宋璟这些重臣此时却有些眉头紧皱。

    距朝会开始已经过去了一刻钟,众大臣没有一个主动出声,李隆基脸色当时就不好看了,前方将士立下大功,而朝中这群大臣却半天拿不出一个章程来赏赐前方将士,离李隆基最近的宋璟看到皇帝脸色开始变得阴沉,赶紧站出来说道:“启奏陛下,老臣以为应重赏前方将士,尤其是安江顺大都督与安北军中军都尉,安北府长史胥合三人。”

    宋璟不愧是政坛老油条,他第一个站出来提出要重赏前线的将士这就堵住了李隆基的嘴,反正皇帝要的意见他提了,虽然提的意见完全就是废话,但宋璟也表明了自己的态度要赏,要重重的赏嘛。宋璟支持重赏,就有人站出来和宋璟抬杠,新上任的兵部尚书张说立刻站出来说道:“非也,非也。”张说对李隆基揖手又对宋璟微微致歉,说到:“陛下,宋阁老,以微臣之意,此次漠北之战,朝廷只需重赏安北都护府将官,至于渤海安江顺都督等人,微臣以为安都督乃自行出兵而没有朝廷诏令,朝廷无需太多赏赐只需一些嘉奖即可。”

    新任兵部尚书张说是安江顺老师姚崇的死对头,骆耿羿因董妃一案受到牵连,自知在朝中已无可能再进一步,自辞告老还乡。骆耿羿告老还乡,李隆基没有表示出挽留直接就应允了,董妃案对李隆基的打击相当大,作为董妃在朝中的支持者之一骆耿羿没有直接被李隆基罢官已经是皇帝对骆耿羿最大的爱护。

    骆耿羿在开元九年二月初时辞官告老还乡带着妻儿回到了自己老家。

    三月末,张说被李隆基任命为兵部尚书,张说上任后便想着办法要打击安江顺这些以前被打上了姚崇标签的朝臣或者地方大员,骆耿羿告老还乡暂且放过,但是安江顺这个后起之秀必须被打倒。

    此次漠北大战,张说自以为拿捏住了安江顺的把柄,在张说看来安江顺根本没有自己的兵部的调令就擅自出兵草原违背了朝廷律法,张说刻意忘记了安江顺的渤海大都督府自从设立之初就有李隆基的应允,有便宜行事的权力,渤海军队调遣也不必等候兵部调令,不然远在北方的渤海都督府等兵部调令赶到时战机早已经错过。

    张说满以为自己作为新任尚书,圣人跟前的新红人不会有人与自己作对,谁曾想他刚刚说完,李林浦就站了出来狠狠的给了张说一巴掌。和另外一个时空不一样,在这个时空中,李林浦还在微末时便得到了安江顺的指点,很快就从刑部调入吏部任吏部侍郎,朝着朝廷权力中枢更进一步。而这一切在李林浦看来都是安江顺曾经对他的一些提点,此时的李林浦还未被权势彻底蒙蔽自己的双眼,更不要说安江顺那是从三品大都督他还只是正四品,不管出于何种原因,李林浦都勇敢的站了出来直接怼到张说这个兵部尚书:“陛下,微臣以为张尚书所言差矣!”

    “安江顺大都督虽未得到朝廷诏令,但是朝廷在设置渤海大都督府时陛下便曾应允安江顺都督可以便宜行事。渤海军事安都督有先斩后奏之权,张尚书此时却说安都督之行为没有朝廷诏令乃是违制,微臣不敢苟同。”

    “你!”张说手指着李林浦半天说不出来一句话,他不知道这些吗?他就是故意不提这件事情的,现在李林浦将此事提了出来,张说对李林浦的印象立刻差到了极点,甚至在心中给李林浦打上了安党一派。只不过李林浦是高祖堂弟长平肃王李叔良的曾孙,那可是根正苗红的皇室宗亲,不管李林浦说了什么,张说甚至都不敢出言辱骂,只能怒视之。

    张说强撑着说到:“本官只是就事论事而已,安都督是对朝廷有功,但若是边军将领都像安江顺这样随意出兵进攻,四处树敌,朝廷又当如何?”

    李林浦没有理会张说,他对李隆基说到:“陛下,微臣还是那句话,安都督本就有便宜行事之权,更何况安都督率军击退了三国联军本就是大功一件,朝廷还未下旨赏赐,此次安都督又主动出兵打破安北僵持之战局并且与安北军会师一处重创突厥人,又使突厥安氏部落南归朝廷,如此之功劳朝廷若是不赏而只重赏了安北军将士岂不是会让天下百姓觉得陛下处事不公?”

    “微臣附议!”

    “臣附议!”

    “臣等附议!”

    很快张说便成为了众矢之的,参加朝会的大臣除了张说一派的人没有出声附议,其余大臣全部认同了李林浦的建言,李林浦句句在理,而且朝中的大臣都看出了皇帝的心思,皇帝就是想要重赏安江顺,只不过因为安江顺太过年轻,在往上那可就是正三品了,别说李隆基了,就算是朝中其他大臣也觉得心有不甘,一想到安江顺不过才二十三岁没到就成了从三品封疆大吏,马上又要升官了,你说朝中这些大臣怎么会不嫉妒呢。

    但是安江顺这样的人,他们又嫉妒不来,从军七年立下了无数大功,曾有军中好事者闲来无事想要计算安江顺杀了多少敌人,最终他们发现根本算不出来,光是由安江顺参与过的大大小小的战斗就已有五六十场,众多战斗相加安江顺所部歼敌数已超过五十万之众,至于安江顺个人杀敌有多少,恐怕连安江顺自己都不知道吧。

    再加之安江顺创出活字印刷,马蹄铁等物,改良横刀,改良战兵训练之法等等,安江顺做过的事情立下的功劳足以让朝中绝大部分的文臣武将黯然失色。文官百官虽然嫉妒羡慕安江顺的平步青云,但也都说不出什么歹话,也就只有张说双眼被对姚崇的恨意遮蔽了双眼才不顾一切的想要打压安江顺,只不过事与愿违,安江顺在朝中的隐藏人脉绝不是张说能比的,程国公还是魏长林还有宋超等人在朝堂上形成了一张人脉大网,安江顺自己又争气对吧,根本让人说不出来不好。

    张说想要打压安江顺也小瞧了安江顺背后隐藏的人脉关系,最重要是他到现在都还没有真正领会皇帝对安江顺的信任。

    “既然诸位爱卿皆同意要赏,却不知诸位爱卿以为要如何赏赐安江顺、胥合、伏风等爱卿呢?”

    “这……”

    所有大臣都沉默了,左看看右看看就是没有回答皇帝的问题,大殿中可闻针落之声。

    众人都不说话,李隆基就只好一个个问了,“宋老爱卿依你之意,朝廷应当如何对安卿等人赏赐?”

    宋璟无奈只能起身走到大殿中央,朝李隆基揖手说到:“陛下,老臣认为,除安江顺都督外,所有将士官升一级,胥合与伏风等将官进爵一一级!”

    “那安江顺呢?”

    “臣以为安都督已是从三品大都督,若是要升职就必须回到京中任职,这不免有些浪费安都督之才,所以臣认为朝廷可以重建安东都护府,让安江顺领安东都护一职!”

    “以从三品领安东都护?”

    “正是。”

    “会不会显得朝廷有失公允?毕竟其余将士都升了官?”

    “既如此,可进爵两级。”

    “臣反对!”

    李隆基没有理会张说,他对中书令朱铨说到:“中书省拟旨吧。”

    “是,陛下。”

    大唐三省六部制让李隆基这个皇帝无法在军政大事上专断独裁,不过随着以高力士为代表的宦官集团得到李隆基的重用,甚至于高力士还会替李隆基审阅奏章,高力士处理一些小事情,只将写有大事的奏折上报给李隆基亲自批阅,加之李隆基在开元七年设置翰林学士院分中书省之权,三省六部制已被破坏,李隆基一朝前期清明政治也越来越显腐败,中央权力斗争越来越盛。

    大致的封赏已经确定了,李隆基又对礼部尚书孔文生说到:“孔爱卿。”

    “臣在。”

    “朕想提前下嫁长公主于安江顺爱卿以为可行否?”

    “这。”孔文生有些犹豫了,按理说皇帝嫁女只是私事,他作为臣子不应说的太多,但是李月婵却又是帝国长公主代表皇室的一言一行,王皇后刚刚崩逝一年,李月婵此事出嫁似乎有违礼法之规定啊。

    “这什么这,有话就说!朕又不是洪水猛兽,有什么问题汝但讲无妨!”

    “回陛下,以礼法,此时长公主还在孝期内,不适合婚嫁。”

    “就没有什么解决办法吗?”

    “没有,必须等孝期满。”孔文生肯定的说到。

    “若是朕下旨赐两人于今年内完婚呢?”

    孔文生好无奈啊,自己不都说过了吗?与礼法不合啊,这皇帝怎么还坚持这个想法啊,孔文生还能怎么办啊,只能先顺着李隆基说到:“为父者嫁女乃天经地义之事,陛下又乃圣人金口玉言,自无不可。”